第34屆銘傳文藝獎在五四這一天頒獎,意義別具。特別是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崛起爆紅,ChatGPT更是聊出新未來,成了世界最新焦點。有一天若是生成式AI,也參加了文藝獎比賽,有無可能打敗所有的參賽者拿下桂冠,那時候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日前德國攝影藝術家艾爾達森參加一項知名攝影大獎賽,參賽的照片以AI繪圖程式生成的影像,看起來是用舊款攝影技術拍攝的2位女性肖像,結果獲得創意類冠軍。這場烏龍,作者主動告知主辦單位,沒想到竟沒有任何回應,讓艾爾達森不滿,他出席頒獎典禮但拒絕領獎,希望喚起外界對此事的重視。主辦單位SONY後來撤下官網所有圖片和資料,並刪除得獎的相關資訊。

引人關注與討論的是生成式AI的角色與定位,它究竟是作品的輔助者?還是生成者?
「生成式」意指AI可模擬人類創造力與想像力,自動產生新內容。內容表現形式包括文字、影音、圖像等。像ChatGPT大型語言模型,就具備產生文字的能力,能和使用者對話,提供文本、方案等訊息。

已有新媒體藝術家提出「數據繪畫」、「數據文本」等新名詞,來區分生成式AI所作的內容與人類的創作。值得注意的,還是人類創作顯然是一種類似「無中生有」的歷程與內容產製,其中靈感與想像,並非生成式AI可以學習與仿效。只是生成式AI既有不斷學習的程式設計與強大資料庫支援,產製類似人類創作的內容,愈來愈不是難事。

像中國大陸最新的生成式AI研發,科大訊飛公司所推「星火認知大模型」支持多風格、多任務長文本生成,及多層次、跨語種語言理解能力,具備泛領域開放式知識問答與情景式思維鏈邏輯推理,多題型可解析數學能力與多功能多語言代碼能力。科大訊飛強調,星火的生成式AI在「中文已經超越ChatGPT,英文已接近,總體和ChatGPT還有細微差距」,預期中美兩強在生成式AI的整合,更大更多功能與優化工程還會繼續競爭下去。

屆時生成式AI產製的內容,極有可和人類所創作的作品,難分軒輊。愈來愈逼真的AI作品產製速度,比人類的創作歷程來得快且準。當一般人只要使用生成式AI,即有可能比作家還特別的創作,試問這會是個怎樣的趨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