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者的研究,地球的誕生已有上百億年,在此之前,地球已經經過了幾個世代,我們比較可以掌握的恐龍時代,透過考古與生態學的研究,勾勒出恐龍時代的生活與地球生態。

人類的形成雖然有許多說法,比較可以有確定與共識的是,數十萬年前的人類經過了狩獵採食時代、農耕畜牧時代、機械時代,以至於到了現代的數位時代。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人們突破了技術的瓶頸,便會建立新的典範,並在典範的引導下又開拓了許多新的技術,同時也解釋了許多存在於大自然的現象。雖然鑑往知來、溫故知新可以解決人文世界的諸多問題,但用過去的方法解決今日數位時代快速多變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並無法獲得滿意的效益。

由於網路的發達與手機的通用,年輕人也從過去從書本獲得知識的方法變成從網路取得。我們常會說書本上的是有系統的知識,而網路獲得的是片段的資訊。但是我們也不可否定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把片段的資訊組織成有系統的知識,這是人類的本能。

學者在報上發文:「一位工學院教授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忘記畢氏定理,一位科技公司總經理說,公司的工程師不知道三角函數。」這位學者認為,這些都是中學的基本數學常識,老師們忽略了學生的基本學問。我們另類的思考,為什麼工學院學生忘記畢氏定理?為什麼工程師不知道三角函數?忘記了畢氏定理與三角函數對他們的工作有影響嗎?人類從狩獵採食時代到數位時代,累積了龐大的知識量,藉著分工各人專精某一項知識,透過交流與溝通分享各專業的知識,透過合作共同的創造新的技術與建立新的領域。

又根據近日的報章報導:「比特幣上漲的原因是挖礦難度越來越大,BTC.com數據顯示,目前挖礦難度為37.6兆,意味著需要37.6兆次嘗試才能找到一顆比特幣並將其加入區塊鏈。」比特幣、挖礦、BTC.com數據、區塊鏈,都是現代的新名詞,有多少人了解?而37.6兆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概念?這個報導讓我們反思,大學教育或是大學的經營,面對新的時代來臨時,要如何運用新的思維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