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快訊社論

展現藝文風華 開闊人文視野

三十二載交替,銘傳藝文獎從容優雅更也姹紫嫣紅般地落幕了。在那時光長廊,迴盪著醇香的回憶,洋溢著年輕人雋永的辭彙,飄逸著銘傳人歡愉,相知相惜、代代傳承的餘韻。每屆的銘傳文藝獎,產生一批新的校園桂冠,是那般令人期待和欣喜。

銘傳的二位創辦人都是成長於「五四」的一代,在那個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我們既是參戰國,也是戰勝國,然而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卻將當年德國強佔我國的領土-膠州半島和青島轉交給日本,此一蠻橫作為,激起了全民憤怒和愛國意識,也掀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年輕人紛紛思索著如何在文化與思想上徹底為民族建立新精神,諸如張之洞先生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蔡元培先生的「汲西潤中」、胡適之先生的「全盤西化」等等。在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新文化運動浪潮裡,其中復以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和徐悲鴻先生,以文藝為核心的美學教育主張最是引起共鳴,於是文藝救國呼聲也相為呼應,其後政府也將五四運動紀念日定為文藝節。

包創辦人於創立銘傳之始,即承接此股傳承,除了強調北大實事求是,從做中學的校風之外,更呼應蔡元培校長的主張: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於五育並重之中特別注重美育與德育,期藉藝文之風讓學子常保赤子之心。

羅素曾說過:人不是生來無知和愚蠢,而是教育把他們弄得愚蠢。乍看之下以為羅素先生反對教育,其實不然,他要表達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為師者強將自己的價值或判斷灌輸給受教者,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發現之旅,讓學生擁有發現事物的能力,在一個一個的發現過程之中養成常保對知識的好奇、常保自己追尋人生的赤子之忱。在這些過程中,老師毋寧是身教大於言教,誠如韓愈所稱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此亦是銘傳的教育信條,為經師,更要為人師。銘傳文藝獎的精神、精髓即在於此。

藝文創作的可貴處,在能以自由的心靈,展現各自獨特的風格與氣質,期盼我們於各展風華的歷程中,更以開濶寬廣的胸襟放眼天下,雖彼此各有所長,志趣相異,但卻互為欣賞、相知相惜、相互砥礪,這是銘傳文藝獎的創始初衷,謹藉此生機盎然且春意鬧的銘傳藝文園地的一隅,與銘傳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