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有品格?為什麼要重視道德?品格是一個人所以為人的條件,而道德乃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規範。我國自春秋時代,孔子施行平民教育以來,一般人的中心思想,無不受孔孟的影響,講究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講信重義,已經是一種基本的修養,同時,也是應有的禮節了。

孔子曾經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明白的揭示了讀書人應有的修為。在他的想法裡,一個學生在家裡,應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與他人交往,要心存敬謹,講求信用,喜愛眾人,親近仁德的人。如果這一切都做到了,還有餘力,就好好的向學術邁進。這也明白的標示了身為學生應有的作為。

人介於神與獸之間,乃是萬物之靈。人所以不同於禽獸,在於有反思能力,知道檢討自己的作為,使趨於善。人若能學習神的思維、神的作為,則受人景仰,被人視為神明。關羽義薄雲天,媽祖博愛濟眾,千秋之後,受人景仰,都是最好的明證。因此,學習知識之前,最重要的是修養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所學得的知識才能真正有益於世。

一個有品格的人,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所為的,必是利人利己的;所不為的,則是損人而不利己的。凡事能為別人想,謹飭自己的言行,雖還不足與神相比,但也不至於淪為禽獸行。若能凡事為他人設想,又嚴格的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則,做眾人的楷模,那麼,他將會是受人敬仰的賢士。

我們應當時時捫心自問: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一個讀書人,學得滿腹經綸,無非是要為社會服務,為人群奉獻,倘若所做所為虧人以自利,則所學適足以害人,何來奉獻?假使不能心懷良善,處處刁難別人,那又哪裡談得上服務?不能奉獻,不做服務,那麼學得了知識,又有何用?所以,我們要呼籲銘傳人,時時重視人品,處處講究道德。

銘傳人的校訓「誠樸敬毅」,即是在勉勵大家做一個有品之人。待人以誠,則人人誠以待之;行事樸實,則處處受人歡迎;敬以存心,則校園一片祥和;毅以持之,則美德行之久遠。身為銘傳大家庭的一份子,面對品格這件事,是人人都該留心的。只要一有不慎,極有可能傷及校譽,留給社會人士一個負面的印象,那麼事後就算再怎麼努力澄清,也是枉然。

為了學校全體師生的榮譽,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修養品德,講信修睦。舉凡一言一行,都能思忖:我這麼做,會不會違背道德?我這麼做,會不會傷及校譽?如果答案是會,就不做;答案是不會,我才做,這麼一來,將不會做出違反道德的事,也必能符合社會的規範。

如何修養品格,維護道德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是進德修業的根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必須遵循的道德。平日裡,我們若能時時以此自勉,那麼,自然會敦品勵學,也不會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了。

今日社會,已經是個開放的社會,網際網路無遠弗屆。以往,有一善行,也許無法人人盡知;有一惡事,也往往無人知曉,但今日情形已大不相同。資訊透明化的結果,有一善行,則人人盡知;有一惡事,則傳之千里。因此,為善者,莫怕人不知,而為惡者,適足以知所警戒!

讓我們互勉: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謹慎自己的言行,遵守道德的規範,讓我們做個有「品」、有「德」的人,因為大學生「品格至上」,「道德為先」,而銘傳人不落人後,要立志做一流的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