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研究的熱愛,教學之餘,他泰半時間投入醫院、實驗室和閱讀臨床文獻,沉浸於數不勝數的癌症數據,力求從中發掘新的洞見和知識。學術研究的光環,使他獲得首屆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傑出系友、首屆元智大學資管系傑出系友,2025年榮獲銘傳大學傑出校友的光環。
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他從不覺得辛苦,反而甘之如飴。因為這不僅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張啓昌教授的工作,也是他興趣所在。「全文電子pdf檔」
桃園是成長的地方 研究是工作也是興趣
張啓昌,一個在桃園八德鄉村田野長大的孩子。白天在田野奔跑嬉戲,晚上聽著蟲鳴鳥語入眠,對他只是浪漫的想像。現實世界,他從小就跟著外公下田耕作、到建築工地當小工,但他從來不喊苦,反而養成他刻苦耐勞的堅韌性格,憑著「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信念,將困境織成一幅希望畫卷的歲月烙痕。
張啓昌說,桃園八德是他成長的地方。小時候,總是田裡來、田裡去。中學前就讀八德在地國中小,大學選離家不遠的元智,研究所則越過鶯歌來到同為桃園龜山的銘傳大學,博士班又回到元智。求學過程都在方圓之內完成,讓他與八德有濃得化不開的感情。
張啓昌說,基於八德是根之所在,是他溫暖的家園,如今即使遠赴台中履教職,仍然安頓在桃園八德,教學研究之餘,家人於此團聚,在此休憩。
在銘傳接觸前沿課題 學術研究可解決問題
時光隧道回到大學時,張啓昌回憶道,當時同時在銘傳與元智兼課的黃宇翔教授(現任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是他大三「作業研究」課程的授課老師。課堂上,黃教授的教學啓發了張啓昌,讓他萌生報考銘傳資管所的動機。張啓昌笑著說,當時純粹就是一股希望能直接受教於黃教授門下的熱情。
張啓昌以感恩地語調說,在銘傳的求學生涯,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研究生涯奠定堅實基礎,讓他在資訊科技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持續成長的動能。他進一步談到,在銘傳資管所接觸到許多前沿研究課題,激發他的研究興趣,也讓他認識到學術研究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
談到研究,張啓昌眼神炯炯發光地說,他的碩士論文《以模糊貝氏決策方法模式化老化可修復型系統的現象》所探討的議題,如同核能電廠如何在適當時機,決定維修舊系統或將舊系統更新的重要決策。像大多數研究一樣,任何一種不確定知識處理方法,均需要在理論的完美和應用方便之間採取某種折衷。從種種管理系統工作的文獻考證得出,很多工作都離不開人類的參與,因而專家所提供的經驗更顯珍貴。如同這篇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便是以指導教授黃宇翔的博士論文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的「模糊貝氏決策方法」。

張啓昌說,撰寫碩士論文期間,有幸能接受黃宇翔與林妙聰兩位教授的共同指導,他們在各自專長領域內具有深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務經驗。黃教授嚴謹治學:「知識重解釋,文獻重探討」猶言在耳,林教授的囑咐常談:「研究貢獻要能淺顯表達無人不曉」謹記於心。透過他們的經驗啓發,不僅提升張啓昌的研究能力,還在多個國際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擴展國際的學術視野,碩士班研究成果並刊登在作業研究領域的頂級期刊《EJOR歐洲作業期刊》。
此外,張啓昌也特別感謝碩士求學期間協助行政的吳筱琦助教(現為資管系助理教授),與同屆同班的好同學們,時時扮演救火隊角色。以及徐熊健教授、丁明勇老師、陳文輝老師及何祖鳳老師,在他們的熱情與指導下,更加意識到學術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擁有高中教師資格 教學融入新科技
隨著銘傳資管所研究工作的深入探索,張啓昌開始規劃未來職業生涯,希望在高等教育機構擔任教職,將所學知識傳承下去,並持續進行學術研究。他相信教育與研究相輔相成,透過教學促進自身學習,持續研究為教學提供更豐富內容。
目前身為大學教授的張啓昌,同時擁有高中教師資格。他很感謝就讀銘傳資管所時,老師們鼓勵他修讀中等教育學程學分,並在攻讀學位期間,在桃園治平高中(1998-2001)擔任代理代課教師,取得正式教師資格後,轉任新興高中(2001-2003)任職。這段經歷,對張啓昌職業生涯和教育理念,產生深遠影響。
在治平高中補校任教時,主要教授資訊相關科目,讓他體會到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啓發學生思考和創造力的重要過程。因此張啓昌費心設計課程,讓歲過半百的學生能在課程中動手實作,並鼓勵他們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互動,不僅提升學生參與感,也增強他們重新回到校園的學習樂趣。
轉任新興高中後,繼續教授資料處理科目,同時開始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而且將最新的科技融入教學中,例如使用多媒體教材和網路資源來輔助教學。此外,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檢定考試,幫助同學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獲得肯定。

在科大帶領開發家族心理健康樹
2003-2006年,當時在元培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擔任講師的張啓昌,積極參與課程設計,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包括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實務專案,讓學生在實務中應用所學知識。同時,不斷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協助他們完成專題研究,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屢屢獲得優異成績,提升自信心,而為人師的他更樂於享受這份教學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張啓昌將傳統族譜的功能,賦予健康預防概念的創意思考,結合食品科學、護理系與資管系同學的跨領域學習,讓學生團隊在彼此學習專業外,也學習彼此如何領導與被領導,進一步實作出一套家族健康樹資訊系統,從預防家族慢性疾病開始,陸續發展成家族心理健康樹。這套系統於2005年參加技職體系最大的「學生創意實作競賽暨國際名校創意邀請觀摩賽」,在331個隊伍中脫穎而出,摘下冠軍寶座。
張啓昌很感念當時元培科大林進財校長(現為銘傳大學學術副校長)的栽培,林校長的三一名言:「教學第一、研究優先、服務至上」使他獲得寶貴的教學和專業發展經驗,體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服務的力量,更篤定自己對研究生涯的抉擇。他堅定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因此,立誓未來能繼續在教育領域發揮影響力,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教學熱情 鼓勵將工作實務帶入學術領域思考
進入中山醫學大學任教,張啓昌專注於醫學資訊和決策科學領域,並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研究專案。因為指導的學生多數為在職的醫護工作人員,他鼓勵學生把臨床工作上的問題帶入學術領域思考,並進行系統化思考和問題分析,並要求以英文作為溝通的學術語言,到國際上發表研究成果。藉由這些研究活動,不僅提升自我專業知識,也幫助學生建立研究能力。
他欣慰地分享一學生案例,2022年畢業的賴玟潔同學任職於台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擔任癌症登記師工作,基於嫻熟癌症登記的專業知識,師生一起研究透過機器學習預測模式的建立,提供學生在癌症登記工作的視野,不僅研究成果得以在國際會議以英語發表,現在學生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研究熱情 勇於突破框架開創冒險跨域研究
在中山醫大,張啓昌全心投入於學術研究,專注於醫療決策科學和醫學資訊領域。他感慨地說,剛開始四年時間,將研究思維與醫學領域進行敲門溝通的階段,確實大不易,最後能達成臨床專家與研究資源的整合,除了感謝婦科癌症研究最佳夥伴,前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陳進典副院長大力提攜,國科會分別對「婦女子宮內膜癌復發預測模式建立」及「愛滋病患博弈理論的創新應用」兩項百人拓荒計畫的獎助,則是他能突破框架,開創跨領域冒險研究的最大支持。
在整個研究過程,張啓昌也積極參與各類政府與民間醫院委託研究專案,合作發表多篇國際學術論文,並且指導學生參加學術競賽,取得優異成績。這些經歷不斷提升累積研究能量,建立學術界良好聲譽。
2018-20年,張啓昌接任系主任,主要任務籌備大學系所評鑑,在全系師生支持下,順利通過六年的最高評鑑肯定,這也是行政團隊通力合作的最佳果實。
另外,他主持成立「醫療決策科學實驗室」,推動醫療決策相關的國際研究與實務應用。實驗室的成立,不僅為學生提供實習和研究機會,也邀請蒙古、泰國、土耳其的研究專家加入訪問學者,促進跨領域合作與線上共同授課。透過這個學術平台,開展多項重要研究,包括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預測癌症復發與第二癌症的風險等。

服務熱情 醫療癌症資科生醫顧問
在中山醫學大學及其附設醫院,張啓昌身兼多項重要職務,包括智慧醫療委員會諮詢委員、癌症中心研究顧問、資訊科技辦公室顧問,以及生物醫學產業研究中心產業顧問等。雖然這些角色橫跨不同專業領域,但他憑藉深厚學術背景,促進醫療產業與其他領域間的合作與創新,展現跨領域整合的卓越能力。
作為智慧醫療委員會的諮詢委員,張啓昌提供關鍵建議,推動智慧醫療技術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他參與由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與附設醫院蔡明哲總院長主持的國科會四年大型計畫—〈臨床資料庫與 AI 跨域開發加值應用〉,帶領團隊實現「大腸直腸癌發生第二癌症之風險分析與臨床決策支援系統」的專利發明。此項成果將資訊科技與臨床結合,推動醫療科技創新,也為大腸直腸癌患者提供更精確的醫療支援。
在癌症中心擔任研究顧問期間,張啓昌專注於癌症預測模型及治療效果的精準評估。他指導研究團隊運用數據分析及醫療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提升預測準確性的工具。這些突破性成果已經在泰國與土耳其等國進行臨床驗證,成功為不同國家的癌症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治療方案,展現國際合作的價值與影響力。
與母校密切互動 擔任國際諮詢委員
張啓昌來自銘傳,與母校情誼深厚。他多次應邀返校,參與行政會議及健康科技學院的講座,分享國際學術研究成果,目前也在母校兼任教職。
身為銘傳國際諮詢委員,他積極推動母校的國際學術合作。例如,他曾促成與土耳其共和國姐妹校 Selçuk University(塞爾庫克大學)共同舉辦「天然與合成材料生物醫學應用國際會議」,並邀請健康科技學院前院長吳慧中擔任演講嘉賓。這場會議也是兩校在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聯合舉辦的國際學術交流盛事,為深化雙邊合作奠定了基石。
此外,張啓昌同時是ICMHI(醫學與健康資訊學國際會議)與ICHSM(醫療服務管理國際會議)的創辦人,積極邀請母校師長參與其中,包括敦聘李銓總校長擔任榮譽主席,並邀請李藍瑜副校長擔任議程主席。他更將2025年舉行的「第三屆台灣醫療決策科學年會」移師母校基河校區舉行,讓更多師生能近距離接觸台灣醫療科學的前沿發展。張啓昌以實際行動為母校國際化發展注入力量,其熱忱與用心可見一斑。
2023年由銘傳大學與《天下雜誌》合辦的十力論壇上,張啓昌以校友身分參與,針對 AI 時代下如何培育永續人才發表獨到見解。他的發言鏗鏘有力,為論壇增添了專業深度,展現了銘傳人在國際舞台上的非凡風采。

促進多國醫學跨國合作
張啓昌的研究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他創立了兩項國際著名研討會,包括2017年設立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ICMHI)、2018年創立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care Service Management (ICHSM)。這些會議先後在年中國廈門(2019)、日本鎌倉(2020)、日本京都(2021)、日本京都(2022、23)及日本橫濱(2024)舉行,為全球學者及醫學資訊專業人士提供了年度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新冠疫情期間,張啓昌更攜手台灣、蒙古、泰國、土耳其、緬甸等國家,合作發表多篇新冠研究成果於國際會議與學術期刊中。疫後,張啓昌與團隊創立台灣醫療決策科學學會,並陸續成立蒙古與土耳其分會,深化台灣與蒙古與土耳其的國際合作。身為土耳其黑海科技大學 (Karadeniz Technical University) 與蘇萊曼德米雷爾大學 (Süleyman Demirel University)國際諮詢委員的張啓昌,在土耳其共和國建國百年之際(2023年),特別代表台灣出席多場國際研討會,並擔任六場會議演講嘉賓,與土耳其的青年學者進行深度對話,展示台灣研究團隊的國際合作成果。
張啓昌深知,跨國合作並非個人之力所能成就。他特別感謝中山醫大前醫學院院長、現任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的支持。蔡院長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的榮譽主席,提供關鍵行政資源,幫助團隊一次次成功實現跨國學術合作的目標。
帶領學生參加國際會議
「當你有能力將自己的理念分享給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那便是準備好的時候了。」張啓昌以此信念不僅身體力行參與國際學術活動,還積極帶領學生走向國際,參與跨國學習與活動規劃。透過這些經歷,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並協助他們搭建進軍全球職場的平台。
張啓昌深刻認為,培養國際競爭力的方式很多元,除了常見的國際交換與海外實習外,學生亦可透過與各國同儕交流,找到自身優勢,並認清進步空間。因此,他大力推動國際移動學習計畫。例如,串連銘傳、中山醫大、高雄醫大及慈濟大學所成立的「台灣醫學資訊主管聯誼會」,就曾帶領四校學生赴日本筑波大學進行專題發表活動,並安排參訪該校附設醫院。此行,除了促進台日學術交流與醫療合作,也提供學生寶貴的國際見習與學習機會,學生普遍表示獲益良多。
國內國際 以專業投入公益關懷
張啓昌教授不僅致力於教學與研究,更積極以醫療資訊為基礎,推動偏鄉及國際的關懷服務,將專業知識與公益結合,實踐人道精神與大愛傳遞。
在國際層面,張啓昌教授特別專注於與土耳其、蒙古及泰國的互動合作。其中,2023年帶領台灣醫療團隊赴蒙古南戈壁的納蘭部落義診,成為他最深刻的回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極其匱乏,醫療團隊為顏面神經失調、膝關節退化及頸椎術後復健的患者提供中醫針灸及徒手治療。這次經歷讓張啓昌深刻體會國際醫療援助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他推動全球醫療合作的使命。
在台灣,張啓昌透過台灣醫療決策科學學會,每年組織偏鄉文化健康站的關懷行動,深入服務東部偏遠地區。他提到,2023年,母校資管系的丁明勇副教授隨團隊前往花蓮玉里的安通部落,除了提供義診服務,也進行數位教育的輔導,縮短資訊傳遞的城鄉差距。這種結合醫療與資訊的綜合關懷,成為張啓昌推動台灣偏鄉服務的核心使命。

溫馨甜點時光 烘焙幸福滋味
忙碌於教學、研究與國際學術合作的張啓昌,對一雙寶貝女兒始終疼愛有加。即使日程再緊湊,他總能抽空陪伴女兒,且不僅用心守護家庭,更致力為她們開拓眼界。他常邀請國外友人來家中作客,藉此讓女兒們在互動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啓發國際視野。
因著一家人對烘焙有著共同的熱情,假日時光,他們會播放悠揚的音樂旋律,同在廚房中忙碌,親手製作各式甜點,陶醉於糕點帶來的視覺與味覺饗宴中。在溫馨氛圍裡,張啓昌感受到純粹的幸福與美好,是他心目中最珍貴的家庭時刻。

珍惜知識殿堂 讓夢想起飛
身為銘傳大學的傑出校友,張啓昌教授感到無比榮幸能與學弟妹們分享他的經歷與感受。他特別在母校即將迎來68週年校慶之際,獻上衷心祝福。
張啓昌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強調在充滿挑戰與機會的世代,努力與堅持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學生正處於人生關鍵的成長階段,銘傳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更是夢想展翅高飛的起點。他勉勵學弟妹們珍惜寶貴的大學時光,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參與專題研究及各類實習機會,將經歷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此外,他鼓勵同學保持探索精神,勇於嘗試新事物並接受挑戰。他認為,失敗並不可怕,而是成長的助力。他提醒學生真正的學習來源於實踐與反思,並以自信與追求卓越的態度面對每一步,為自己的未來打造更美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