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不與歷史斷鏈的文藝底蘊

銘傳文藝獎已然步入第34屆,他之所以與五四文藝節安排在一起,是有其深層的文化意涵。

我國文藝節反映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內涵之一的「白話文運動」,在當時的訴求是希望藉助更常民通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以此挑戰乃至改變傳統守舊的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確有其貢獻,其犖犖大者如:


開濶當時年輕一代的眼界,人人皆努力汲取各種來自中土之外的思想,形成有如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論道盛況。
經由較淺顯的文字表達,透過文藝形式,使一般民眾方便表達意見,也使知識份子易於傳導觀念。

同樣透過文藝的形式,建構了大家共同的文化想像和行為模仿,以至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的聚集及展現,於此過程中新文化正逐漸形成。
活版印刷我國早於西方三百年,盛於北宋,此一科技發展,在文化史上據有不可忽視的知識傳播力量。宋明理學再度開啟孔子的官學傳播民間的廣度,促進共有文化核心價值的確立;禪學的民間化,使常民和菁英之間建立共同的觀念語言;宋元以來的話本、戲曲、小說乃至詩詞,為我們民族建立共同的文化想像和生活方式,這種文化和知識傳承的影響,是我們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五四新文化運動雖號稱反傳統,但是卻未曾與文化斷裂。在語言表達方面基本上是接續了宋元以來的傳統,特殊處是祛除生冷虛詞,使更貼近生活;在小說與戲劇表達是進入巴赫汀所稱的「眾聲喧嘩」和「嘉年華化」形式,前者企圖擺脫所謂「禮教束縛」,走向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及批評;後者則有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狂歡節,直接挑戰權威、反專制、爭平等,為芸芸眾生發聲,這種心緒也正是我們士大夫的文化傳統,也因此引發當時讀書人的共鳴,並且有如春雷劃破長空開啟驚天動地的時代。


語言、文字是觀念表達的工具,文藝的諸多形式和內容則是傳播觀念的平台,語言文字是不斷隨著時間而變動不居,同樣文藝平台的表達方式也不斷與日俱進,在態度上我們可以多種類、多創新、貼近生活、反思批判,但是絕不能與歷史斷鏈,與文化割裂,若如此我們的作品將會是沒有文化底蘊的虛空。藉銘傳34屆文藝獎,謹與銘傳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