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正視東南亞 重啟國際教育

隨著疫情的逐漸減緩,各國國境也紛紛解封,沉寂已久的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也要開始重新啟動了。

銘傳大學推動國際化20餘年以來,成效卓著,歷年來共計有90餘國的外籍生來校就讀,現在同時間則有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的莘莘學子同時在校就讀;當然,本校外籍生主要的來源還是來自於亞洲國家,其中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日本、泰國分居外籍生來源的前5名。

本校外籍生來源這樣的比例並非特例;全台幾乎所有大學的外籍生比例,大都如此。這當然主要是因為台灣的高等教育素質對於周邊東協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合理的生活消費、安全的居住環境、友善的人民等等因素所共同形成的。


不過,在東南亞國家對台灣抱持期許,並紛紛來台接受高等教育,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時;相對而言,國人對於東南亞國家卻未還以相對的重視。造成國人老往遠在天邊的西方看,卻忽視近在眼前東南亞國家的原因當然很多。


首先,西方文化的影響,造成以西方為尊、為美、為佳的價值觀。一般人會認為西方是進步的,科學是發達的,觀念是新穎的,連審美觀都以西方為主。濃眉、深目、雙眼皮、瘦臉,女性以金髮、碧眼、胸大、腿長為美,男性則以高大、修長、肌肉結實為帥;玩具玩芭比、巴斯光年,電影看好萊塢,聽歌聽Lady Ga Ga跟小賈斯汀。


其次就是東南亞多為開發中國家,國人多有認為不夠進步的偏見。再就是所謂的扭曲的國際觀,一般認知具備國際觀的條件是,英語流利沒有台灣腔,曾赴歐美國家攻讀學位,最好在歐美澳住過或工作過幾年,還要有幾個金髮碧眼白皮膚的國際友人。


意在言外的是,不會說英文,只能說泰語、越語、馬來語算什麼國際觀?平心而論,這樣的觀念其實已經過時,東南亞國家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動能,充沛的年輕人口,以及如火如荼的建設發展,早已經是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


本校國際教育目光轉向東南亞,廣招東協國家學生,正是呼應此一事實的直接作為;平心而論,如果20世紀是西方人的世紀,那麼說21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應該不為過;而現在,也正是我們把眼光轉向東南亞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