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快訊

銘傳電子系林鈺城老師開發生物感測裝置獲專利

【本刊訊】銘傳大學資訊學院電子工程系林鈺城副教授開發「生物感測裝置、生物感測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已於7/11獲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定取得發明專利。

有鑑於人類的生活型態不斷改變,伴隨著生活便利和長壽,文明病一一產生,如心臟病、癌症、肥胖症和糖尿病等。如何設計出一種生物感測裝置、生物感測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對於人類健康,生醫感測器可取得可靠穩定的資料,經追蹤分析,提供指導性的分析建議,降低社會醫療成本,為林鈺城老師發明研究的重要課題。

林鈺城老師說明,近年來表面電漿共振(SPR)與損耗模態共振(LMR)技術在生物或生醫感測的應用相當多,被視為生醫檢測領域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但受限於現有對光設備體積較大或光纖材質與結構脆弱,在機械加工、鍍膜與表面改質過程變得困難,將來無法量產。另一方面,作生物信號測量時,環境感擾會讓測量失去準確性。本專利以簡易的平板玻璃為波導,結合SPR與LMR原理,設計一個可分離出生物信號與環境干擾信號的生物感測器。

該發明即在於提供一種生物感測裝置、生物感測系統及其使用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不容易實現小型化及容易造成信號失真的技術問題,達到方便攜帶、容易量產及準確的生物感測結果之目的。

此生物感測器具有良率高、易保存及運送方便的優點,並提供一個簡單、便宜的對光量測平台。期望能大量應用於生醫檢測、藥物研究、醫療診斷、環境監測和食品安全等領域,為台灣生醫產業提供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專利的目的除了對智慧財產的保護,更積極的意義是對未來產品生產的保障,必須由單點擴展到全面,形成專利保護網。有鑒於此,近年來電子系林鈺城與生科系陳良宇教授團隊,在生物感測器領域做了專利佈局策略,把感測器的導光方式、延伸的波長多工功能與自加熱式的溫控功能,分成三個方面都申請了專利(共五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