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盧逸峰校友
講座文稿整理/楊雅棻
對於記者,尤其是平面攝影記者的人來說,到處取景時常常需要拖著大箱子移動,裡面裝著各種拍攝工具。因為必須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這個時候重視的是輕便性,在拍攝照片也可以利用其作為墊高的效果,為無法觀看現場的民眾盡可能留下制高點的紀錄,獲得最好的照片。也有的時候記者的服飾並非制式的,為了深入各種職業,他們的衣裝會與當時想要採訪的地方相似,例如捷運工程便會穿著閃光背心,由此可以得知成為記者的敬業程度。
而與一般大眾認知的不同,記者的職場並不是那麼輕鬆,暑訓、寒訓與研習營將空閒時間填滿,進修自己不被業界淘汰,和校園中會預留記者的席位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是校園活動場域,則皆替記者留下席位,而業界中鮮少有這類事情發生,大多都靠記者自己去爭取。
在學校要怎麼累積這些能力呢?除了可以依靠現今十分發達的手機技術,有些老招數也相當有用,觀看他人的攝影作品、月刊雜誌,不僅品質穩定更能使照片充滿資訊,甚至有熟練的攝影記者,可以從單格畫面撰寫出一個具有前因後果的故事。
想要培養在校園中的軟實力,經常思考與向師長請教問題是個很好的方法,有助於了解蒐集正確資訊的訣竅。校園媒體有很大的空間讓學生挑戰與嘗試,蒐集將來業界人脈抑或各個系所的同儕,都將成為無形資產。接續前面的人脈論,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媒體業,這個行業便會越來越有門檻,並不是有個舊人離開就會提拔新人,更不會馬上前往人力銀行開缺,更多時候會去詢問其他在這個深耕的長者,讓新人們越來越難以擁有出頭的機會。
以前想進入媒體界,只會有記者等少少的道路可遵循,如今的時代提供學生們更多方向,利用臉書、YT或者任何其他社群軟體,成為一個網紅,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而不被工作綁架,留下在媒體圈裡的熱情。雖然這不一定能當飯吃,卻能使自己產生更多的快樂,創作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