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僅只是一個教授知識技能之所,更是一個培育道德與智慧的園地,銘傳強調人文與科技並重,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所謂為社稷育良士,培育學生深切體認自由源於責任,勇於承擔責任即是回饋社會群體;所謂為往聖繼絕學,強調為人師者應為經師、人師,懷抱知識分子宗教情愫,傳道、授業、解惑,這既是銘傳人的傳統,也是我們共享的核心價值。

包曼(Zygmunt Bauman)以流動性(fluidity)和液態性(liquidity),來描繪當代社會與生活,是謂:液態社會(liquid society)、液態生活(liquid life),藉水的流動性性質,強調固定空間占有形式的改變,於社會上是時間速度即時的占有,液態性使一切事情皆可發生,並引發更多的不確定性,於摧毀僵固的文化傳統之後,卻另形成一個僵固的體制,變遷成為永不滿足的憧憬,然而我們關心的永遠只是技術面;於生活上是變化的加速度,消費生活的沉湎,謳歌「變遷是唯一的永恆,不確定性是唯一的確定。」人類永遠饑渴般的不滿足,失去了對人對事的忠誠感與責任心,也同時處於認同困擾的焦慮。如何尋求解懸呢?在我們傳統文化之中。

水的哲學隱藏著解題,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肯定了變化的必然性,既然如此,當然要君子以自強不息,但不能過猶不及,要如上善若水般有水之大容,也要有水能就下的氣度。因水如此,器皿有水而成器,水杯因水乃為杯,方盆得水自為盆;此外器物、器皿卻也因空無而能為用,老子所謂「當其無,有器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下萬物相輔相成,於人世間亦復如此。

莊子「秋水篇」,河伯見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乃欣然自喜,即至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望洋興嘆。北海卻毫無自大自滿,自謙道:「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水的哲學教會我們不要自滿自大,並且當人能「持而盈之,不如其巳」,則「夫為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各位同學現在都位於人生的起跑線,求知學習是大家現階段最大的任務,各位一定要像水的大容與氣度,保持對知識的好奇,要放空自己,虛懷若谷地培養自己成大器,並且當你不自以為是,不自我感覺良好時,你就能有容乃大,就能去蕪成新,擁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永遠領先群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