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傳統媒體的讀者、廣告大量位移到新媒體,像臉書(FB)、Google等社群媒體。移動時代的來臨更讓智慧型手機成為閱讀、搜尋、購物……最方便的載體/工具。年輕世代以手機來觸動了各種平台的匯流與整合革命,在這樣趨勢下,迫使傳統媒體不得不尋求轉型,以求生存發展。
可惜的是,從《紐時》《華郵》到《中時》《聯合》《蘋果》《自由》轉型中多半還是採用「+互聯網」思維來因應,所以紛紛陷入苦撐待變的困境。唯獨2013年8月葛蘭姆家族邀請Amazon的CEO貝佐斯來接手《華郵》,才出現新契機。貝佐斯以電商起家,從虛擬書店到「無所不賣」,就是採「互聯網+」思維經營,不但跨足紙媒集團,2011年已涉足影音串流,如今還加入生食市場經營,貝佐斯不斷複製擴展Amazon成功經驗到各行各業,來達成他「無所不賣」的雄心。
回到改造《華郵》,貝佐斯推「彩虹計畫」來打造網路辦報新流程(就是依著社群使用習慣來辦報):打造易用的行動版網頁與App,與Google合作,加快網頁下載速度。讓《華郵》不再迷信紙本的發行量,轉攻點閱率,2015年10月《華郵》網站不重覆到訪人次首度超越《紐時》,2016年2月《華郵》8億9千萬次點閱,更超過《紐時》7億2千萬次,追過網路新媒體BuzzFeed。
貝佐斯讓《華郵》改造成為資訊公司,不再只是擔任媒體角色而是轉化成為平台角色,讓《華郵》優質的內容匯流/分流在這個大平台上,不但串流起更多的文字、影音新聞與節目,更讓閱聽大眾的回應能即時反應並得到更多的迴響,產生更大的效應,在移動時代讓更多分眾看到聽到,集更多分眾與粉絲而創造出更大的商機。
《華郵》改造成功的關鍵就在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打造最新的內容產製流程,運用「互聯網+」不斷實驗與廣納粉絲心理反應,創造「內容行銷」新模式,不但讓媒體更輕便與靈活,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優質內容的新聞與節目主動加入。這對於發行紙本即將屆滿1000期的《銘傳一週》來說,的確提供了轉型與創新的最佳參考,串流起更優質的校園故事與人物,透過網路讓《銘傳一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