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永續發展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在追求發展的同時,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必須相互協調,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追求發展。
雖然「永續發展」早已被標舉為全球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挾其科技創新的知識與人定勝天的哲學,對大自然大肆破壞、掠取的魔咒尚未完全解除。台灣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原因,在於一般民眾尚未意識到:每一位地球村的公民,都是保護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行動者。環境破壞帶來大自然反撲,使得現在的學子未來必定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大學環境教育在整體永續發展教育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不但是各級學校教育的推動者,更扮演著社會環境教育的領航者,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間不可或缺之橋樑。
以實踐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與澄清概念的過程,在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群體了解他們的環境,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須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進而能個別或集體地行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因此培養出具備環境行動能力的公民,將是環境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大指標,也是環境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務著力的關鍵方向。據此,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不能只強調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實踐,包括個人生活方式的改革,及社會結構的轉變,使其更符合生態永續與社會公義。
「以學生為主體」之行動導向與問題導向學習,除引領學生探索從本土到全球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與議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批判思考、倫理推理、有效溝通的內控能力,與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能;更藉由實際參與環境保護行動計畫的規劃與執行,訓練學生以群體力解決環境問題,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夥伴關係和人際網路,學習尊重與合作,以磨練行動技巧、累積行動經驗,使之成為具有環境素養與環境保護行動力的現代公民,為個人和群體創造出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具體實踐永續發展的新價值典範與行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