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環爆的食安問題,鬧得整個台灣社會人心惶惶,原因是食用油是食品業的最基本原料,影響國民生活與健康甚鉅。這幾年來食安風暴一直襲擊台灣,牽涉的企業很多,顯示出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追求獲利卻沒有同時兼顧企業倫理。

這十年來美國發生安隆案、雷曼兄弟,中國大陸也發生三鹿毒奶粉等,可見企業倫理,是人類面對最古老與最基本的共同問題。商業活動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人類不可能回到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時代。廠商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單位,現代經濟必須奠基在高度精緻的分工合作體系中,社會要進步就必須設計出可以分工合作的機制,而其中最重要的機制就是要建立「企業倫理」。

倫理,是監督個人或組織行為的一個標準或規則,它幫助我們判斷行為的對與錯。以台灣的食安風暴為例,企業倫理應該是不僅要追求獲利,也必須同時顧及消費者的健康與社會福祉。然而,為什麼台灣食品業廠商,不僅沒有善盡倫理,更違法生產黑心油?可能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商業觀念,只重視功成名就,忽略對企業經營者道德的重視。雖然近年來企業似乎都有投入「企業社會責任」,但企業對環境和公益的重視,多只流於表面的口號。

面對食安風暴,企業為何有動機從利潤最大的動機轉而追求倫理行為呢?今天許多台灣企業,為了成為國外大廠的供應鏈,都願意增加成本,致力於符合國際環保法規,符合各項標準,例如不用童工、符合工時等。台灣廠商之所以會落實符合這些嚴格要求,就是因為歐美政府與國外顧客的嚴格把關。對比而言,台灣對於內部的食品製廠,以及對供應商的要求,卻沒有清楚規定。因此,政府必須合宜立法,從嚴執法。企業追求合法行為是最基本底線,政府責無旁貸。政府除了制訂出更好的管理辦法,政府更應嚴格的把關,不能睜一眼閉一眼。我們希望,未來政府能像這次鍥而不捨的調查使違法廠商無所遁形。

消費者重視、拒吃、拒買,也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消費者對權利意識的重視很重要,成熟的社會必須教育成功的人物,前提必定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社會大眾對企業家的聲譽與影響力,不應只看財富或媒體上的宣傳的假象。媒體輿論應該建立正確評估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評價的機制,讓廠商致力於成為消費者心目中良好的企業形象,不能做出傷害到消費者信心及支持的行為。

政府、企業與社會大眾,都應共同建立清楚的倫理規則,讓大家遵守。加強企業倫理的教育,也有助於落實企業倫理。基本誠信或道德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著手。近幾年,企業倫理成為全球商管學院的必修課程。本校也將道德力列為「十力」之一,並且管理學院也將在商管教育中加入企業倫理為必修課程,這就是希望從大學教育強化企業與經理人重要的價值觀。企業倫理,是社會經濟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石,希望台灣企業與企業經理都能共同遵守企業倫理,能建立有秩序與信任基礎的商業活動,如此才能建構安心消費的永續環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