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民眾參與獎」的案例 – 基隆市港西國小 有關基隆港西國小的公共藝術案,我所在意的是它的「在地性」。由學校的一扇位於樓梯間的大窗戶向外望,便是著名的基隆東港口景緻;這地區是過去行政中心、市中心區以及新建超高大樓聚集的區域。我企圖啟發學生對於「景」的觀察,並藉由我設計的參與活動,來重新設計「基隆的新窗景」。 我製作出由珍珠板以及木頭的建築立面模型(模仿基隆的建築),之後邀請每一個班級來重新設計基隆。班級及班級間於是有了一個相互對於「美」的設計競爭。這一個參與活動在於激發學生對於自己每天接觸周遭的觀察及關心,也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對於生活品質的提升有新的想像。(圖六) 我的另一個民眾參與課程的也是有關「窗」及「景」,只是這一次是有關「看不到的景」。我在一個小小的課程中,給孩子們看了數十張現代繪畫中有關以窗戶為主題的名畫(馬諦斯、達利、瑪格莉特、杜象等),希望每一個孩子能了解「窗戶」是一個期待的象徵,並邀請他們將心中的窗打開,同時畫出他們想要看到或夢想想要在現實中獲得什麼? (圖七)
我必須承認,這一個「心窗」的參與活動及計畫,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六生太困難了;他們大多畫出卡通影片中的影像之類。但最終每一位參與的學生都在「模糊」的意識下,畫出了自己心窗中的影像,同時他們在似懂及非懂中,七嘴八舌說著自己那心中的期待。 對於一個被歸類於弱勢地區的小學,孩子們的資源常是不對等的,而我的「民眾參與」不外乎是希望這微小的經費中能提供出一些資源,來增加他們「看見」自己的機會。藝術計畫正是一個較無負擔的情節;我也承認,我的確試圖透過藝術參與計畫承擔知識份子應該承擔的一部分「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