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37專論】面對環境災害下的建築發展-技術決定導向的案例

荷蘭:兩棲屋 歐洲首座水上浮動公寓大樓 荷蘭是一個低地國,常因海平面急速上升及大量的雨水,造成低窪地區氾濫,為了在全球暖化的挑戰中求生存,從整體空間規劃的角度思考,荷蘭開始「還地於河」(room for river),開始把原來河道的土地,讓水可以流進來,不再把水當成敵人,開始滯洪的思維,成為全球第一個真正落實防災建築的國家。 在總合治理觀念下,荷蘭開始所謂小區滯洪,發展出兩棲屋(amphibious houses)的概念。在這樣的概念裡,規劃者必須回應建築物使用者本身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如結構支撐、有效的空間利用等,而兩棲屋正回應這兩個層面。兩棲屋它固著在河床或海床上,讓空間本身是穩固的,一旦海水或河水進來,房屋可以開始上升,而免於淹水之苦。 城堡是歐洲首個浮動公寓大樓,位於New Water新開發區,計有60套豪華公寓,一個停車場,一個隨水位變化浮動的道路和碼頭。透過水冷技術,這個建築群比一般傳統建物還少25%的能源。 英國:兩棲屋 建築在河流上的水中船塢 不同於荷蘭,英國所規劃的漂浮屋(floating houses)的建築基地是位於河流的基地,當基地開始積水或淹水時,房屋透過油壓加壓方式往上漂。建物興建於浮動式的水泥基礎上,房屋的底部就是一個開挖的面,整棟建築就座落在這個開挖的洞穴裡,周圍則是固定式的地基,平常像是停放在船塢內,當大水來襲,水泥基礎與浮筒功能同時會隨著水位浮起,確保房屋不會浸泡在水中。 這類的建築主體重量不能太重,大部份是利用木構造建築。因為單一個建案要花費的金額相對一般傳統建案高出20%-25%,以一個大約70坪的建案,金額達7500萬台幣,但建商強調這樣的建物使用年限可高達100年。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高腳屋 兼具逃避颶風,叢林火災和水災 為了應付日益頻繁的颶風和龍捲風,南卡羅來納州Cusabo島的居民自行研發了特殊的高腳屋。建物挑高固著於地面,高腳的設計也可隔絕熱氣和昆蟲的入侵,建材也符合FEMA對於洪泛區的要求:主體完全利用回收鋼材形成螺旋基礎結構保護,鋼板屋頂以重量抵抗颶風,建築材料本身也有絕佳的防火性,以同時抵抗水災、風災或火災。遮陽板和百葉門不僅調適光源也提供防曬。 同樣的作法在東南亞也很常見。最初的設計是為了因應當地地勢不平、容易淹水、隔絕濕重沼氣和昆蟲入侵。高腳屋大量利用當地容易取得的建材,像是竹子、稻草、木頭等,建築工法也比較節省構材,再搭配植栽種植方式,建物內部通風得以改善,形成冬暖夏涼的環境。這樣的設計主要因應水災、洪災,水可以從下方流過,但面對地震會產生軟腳效應,較不適合利用在地震頻繁的區域和國家。 日本:足球屋 長得像足球的浮動房屋 始創於日本,可有效對抗地震及可能的洪災,甚至是海嘯。低成本的「屏障」足球型房屋。球型的外表也讓這樣的建築可以在海上漂浮,也可在洪災時當成救難船。圓頂造型及聚氨酯的壁面,使得建築物有著良好的空氣和熱能流通;並可抵抗大型地震。特別的是住戶還可依個人喜好彩繪外牆,窗戶也可安裝在任何理想的位置,內部充分有效的使用角落做為收納空間,易於維護,防水、防白蟻。 不規則的房型在實際使用上挑戰人的空間使用習慣。之所以在日本很受歡迎,可能和日本人因為地狹人稠,長期善於利用狹小空間,例如:膠囊旅館或是繭居等有關。 菲律賓:防災竹屋 低收入戶的避風港 一群來自印度的建築師,最初想替飽受水災之苦的菲律賓居民設計適合的住宅。尋求以更便宜的方式來建構防減抗震住宅,即使住宅不幸被摧毀,重建的經費和時間也不過於龐大和漫長。這個設計獲得the Design Against the Elements大獎。每棟三層樓高的公寓大樓以抗震,防風和防水為核心,支撐水電管線、浴室、廚房、樓梯和屋頂逃生口,讓最弱勢群體的避風成本降低,提高生存率。 巴基斯坦:漂浮貨櫃屋 以貨櫃打造的漂浮避難所 兩棲貨櫃(Amphibious Container)利用海運貨櫃、貨盤和內胎變身成可浮於水面,免受洪災之苦的避難所。美國設計師發想替洪災不斷的巴基斯坦居民設計合宜的避難所。不同於紐奧良市可脫離建物並浮於水面的九號屋,兩棲貨櫃更適合於緊急避難所。漂浮貨櫃屋利用老舊內胎做為漂浮工具,憑藉四個金屬角連接器,做為其垂直導航。若遇到水災,靠著內胎浮力及垂直引力,整個貨櫃就會升高。目前的設計最高水位可達2.5公尺。環繞的樹冠構造的金屬橫梁和運輸的托盤,則為其遮陽結構。 東京:晴空塔 隱藏在塔下的防災儲水槽 最近剛新建完成的東京晴空塔,是更廣泛防災建築的概念呈現。位於東京墨田區的晴空塔,在主體建築下設了一個大規模的儲水槽,可以容納2,635噸的雨水;位於主體旁邊的建築物下方還有一個7,000噸的儲水槽。儲水總量來自於防災規劃的概念,以建築物所在地墨田區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來估算,如果遇到大型災難,這裡的儲水可供人民使用長達一週以上的時間,是一個與水共存,把本來可能成為災害的洪水,轉化成資源很好的作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