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37專論】面對環境災害下的建築發展-序論

建築系副教授/王价巨 極端氣候導致巨災常態化,已成為當代最大的挑戰,嚴寒、酷熱、暴雨、乾旱等災害事件層出不窮。傷亡雖然下降,經濟損失卻是大幅度上揚。目前有非常多的討論從國家政策、國土規劃來尋求因應機制,也有許多城市從都市規劃著手,運用城市既有的地理特質來面對災害及調適策略。建築領域也開始意識到此一議題的重要性,從思維到設計手法對應不同的災害類型與議題,思考可能的出路。這一類的建築思維統稱為防災設計(disaster-proof design),對應的建築即稱之為防災建築(disaster-proof architecture)。 目前防災建築主要區分為「技術決定」和「未來城市」兩類,差異在於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科技來達成。技術決定的防災建築,以既有的科技工具及其極限為考量依據,以單體式建築為主,規模小,可行性高;未來城市則跳脫目前的技術限制,天馬行空的以未來城市形式呈現,規模較大且試圖在建築內規劃人類完整生活的空間需求。 目前防災建築在整體思維、規劃設計與設備上,也都與永續發展概念相呼應,除了防災,同時從社會、經濟和環境,整體考量節能減碳與生態環境共存,其特色可歸納為: 〈一〉因地制宜,充分考量地方的環境、社會、經濟狀況。亦即,不同地方的防災建築案例,未必能直接複製於其他國家或地方,而需考量其特殊的環境狀況及災害類別。同時,接受自然區域和環境的限制,而非以人定勝天的觀念強加開發,才進而思考防災議題。 〈二〉以安全為主要考量,防備極端環境為主體,整體考量因應地方綜合災害特性。維護人類安全當然是防災建築最重要的目標和宗旨,所以在設計之前,應有完整的環境調查和了解各地可能的災害類別,災害形成之後的連帶影響,才能據以設計。 〈三〉保護自然環境免受人類活動影響。維護人類安全和保護自然環境會有一個平衡點,要先了解進而防範該地區會有的可能災害。但是,災害是人類大規模開發造成的,防範災害應該以尊重大自然為前提,而非毀滅自然環境只讓人類可以生存。 〈四〉成本效益評估,適當的本益比。應該考慮地方的災害強度與頻率,該建物的施作是否能夠發揮足夠的效益。如果只是為了宣示有能力做到防災建築或有能力「人定勝天」,成本就相對太高了。 〈五〉充分考量使用者的需求與使用行為。例如,人跟土地有密切關係,沒有辦法在漂浮不定的板上生活,因此,所有防災建築都會強調固著的概念。建物平時是固著在地面,遇到洪災時才會上升,這樣才符合人對土地的依賴和需求。 案例介紹 防災建築在因應地震的發展上已經有許多的探討,從最早的抵抗地震、減少地震到與地震共存逐步發展出制震、減震到目前發展的隔震系統(seismic base isolation),該工法就是在建物底部加上彈簧或是大型彈簧平台,所以當地震發生時,建物會和地層產生反作用力,兩邊不同方向搖動,能有效的抵銷地震能量,建築物上方就感受到劇烈的搖晃。 水災則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在設計初期規劃階段,就把未來會遇到的狀況納入考量,發展出不同的設計工法。例如目前荷蘭和英國的兩棲屋、漂浮屋,建築工法大概有下列幾種:建築外形類似一般常見的船屋,打樁固定在土地的岩盤上,可以隨著水位高低而上升;另一種則是以斜撐的方式與碼頭或道路連接,這類的房舍因為接觸面積小,相對比較不穩固,可以被視為目前使用的極限了。此外,連棟的建築群則不會將所有的房舍都固定在岩盤上,而是將所有房舍鏈結起來形成一個很穩固的建築體,遇到水位上升,建築主體也不受影響。 以下分成「技術決定」和「未來城市」簡單介紹目前幾個防災建築的案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