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35專論】從科技想要什麼發現科技新面貌-2

科技發展 源於人們生活上的需求 食、衣、住、行之基本人類生活需求,在科技工具的不斷創新發展下,有相當大的結構性轉變。推動這項改變,源於人們生活的需要,引導各種工具創新推進;提高人們的生活效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活動範圍;再進一步推動生活工具的創新。所以,工具創新改變人們的生活效能,生活效能的提升促成新工具的創新。透過這樣的的演化、循環,讓科技發展成為人類生活演化的一部份,也讓科技與人類演化同步進行。 從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之概念而論,科技體的構成核心,就是無數的想法。想法與想法間不斷連結、或不斷被提出來的新想法出現,是因人類對於科技裝置功能出現新需求所致。所以,科技體能演化,是因構成科技體的想法之連結與新增,形成不同的科技裝置效能;而這些新增科技裝置效能,是為滿足人類生活上的種種新增需求;新增的科技效能成為帶動科技發展的力量;科技體中的想法,就這樣的不斷被增加,不論是新的連結方式、或加入新的想法,而成為科技體持續演化的力量,這股力量又成為推動人類演化的力量。 生命 自己會找出路 回顧各種生物的演化歷程,Kevin Kelly發現許多物種的演化,有相當鮮明的趨同性。而且,生物體中的複雜演化過程,可能在不同的生物中不斷重複出現。例如:眼睛的演化過程,可能在多種生物中出現過,而探究演化的歷程,又有相當高的相似性。不同的飛行動物翅膀構造,有著相當高的雷同性。Kelly將這種現象,稱為趨同演化。 趨同演化,背後一定有某種類似的機制,引導動物進行演化。生命的構成,主要是來自於氫、氧、碳等原子所構成的種種有機體。這些有機體的功能,因為不同生物的需要而演化;演化過程中的雷同性,能解釋的就是這些構成生命體的元素:細胞,其結構與演化的方向,有一定程度的雷同性所致。這是生物演化的結構性因素,也是演化過程所依循的必然方向。 另外,從環境觀點來解釋物種演化,除生命構成的細胞結構雷同外,不同物種所處的環境相似性,可能導致相似的演化出現。生物在相同的環境下,可能因為某些外力的影響,而出現演化作用;因為環境的相似性,導致偶然性的演化,又出現雷同現象。這是生物演化的偶然性因素,是生物所處環境的變遷影響到生物的演化。 演化過程,來自於構成生命的細胞組合方式之突變;突變後的生物形態,需要具備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才能讓生物存活下來。所以,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引導持續演化的關鍵。 在三項因素的導引作用下,所有的生物都為了能夠延續生命,而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演化行為。因為這些演化行為,而讓地球的物種愈來愈多。多數的物種出現,都與生物的生存方式與環境有關。所以,生物為要讓生命能更延續,會透過演化而自己找尋生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