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成效衡量指標,主要包括: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面向,但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仍以傳授知識的認知教學為主,對後兩者以態度及行動為主的教導,則一直欠缺,致使考試成為學習的目標。因此,教育界乃有強調品德教育與服務學習之行動,旨在培養優秀的公民,促進社會的和諧。如今服務學習已成為目前所有大學生之必修課程,但具有厚植人心作用的品德教育,則顯得抽象及籠統,它應該如何面對?如何教導與學習?一直缺乏具體的行動指引。
學者對於現代社會公民的特質歸納有:注意禮節,能尊重他人;謹守紀律,任事勤奮負責;同時也要有道德勇氣,做人正直誠實等,看似困難的聖人般要求,但回想幼稚園的小朋友,看見師長的禮貌招呼,總是成一直線的行進隊伍,更是能見義勇為的向老師陳述不遵守秩序的事情,完全合乎社會公民的要求。這也引發一項反思: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價值觀念在兒童時即已成形,那麼大學高等教育還有必要再費心陶冶嗎?家庭是品德人格養成的起點,家教則是生活規範或品格的養成關鍵。但這須要靠學校來啟動,學校的責任是落實品德教育,確立紮實的人格道德標準,使之得以延續至未來的職場領域。品德教育的重要在其使一個人在未來懂得: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學習去尊重他人、如何去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些都有賴校園提供練習與養成的環境,因為品德是一門做對的事情的學問與實踐。
在實務面上,學校教育的設計應由制度面上思考,如何潛移默化的改變習性,例如考試作弊、作業抄襲、行為無禮等不良行為。在一切講求快速的時代中,往往會以嚴刑峻法的思考模式,以達到立即的成效,但卻可能產生學生僅是擔心受到處罰,才遵守道德的心態。如何讓學生瞭解社會正義源自於容忍差異與多元,同時也是公民社會成員的基本素養,而銘傳的國際化校園,正是最佳學習與運用道德生活的環境。教學上如何融入專業倫理的議題,讓專業知識的實行更能符合道德的規範,以塑造學生的價值觀,能夠面對職場中許多利益與責任的衝突。
參照加拿大安大略省「品格可貴」教學計畫的目標指出:人生要做許多決定,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我們不但該提供學生所需的資訊,也要提供他們準則、工具,做出正確的決定並提高生活品質。因此,我們需要認清品德教育不是只告知善惡的標準即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與臨事判斷的能力,使之有能力做出好的判斷與選擇,並實際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