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09專題】從歐美經驗 反思通識課程再建構-4

以通識教育取代博雅教育 該報告書以「通識教育」取代「博雅教育」,誠如校長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所言:「通識教育問題核心在於延續博雅與人文教育的傳統。光是獲取資訊或培養專業技能與天賦,並無法理解為何需要為保存文明提供廣泛的基礎,沒有人願意貶低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有良好的數學、物理學或生物科學基礎,也有多種語言的讀寫能力,也不代表已為自由國家的公民提供充分的教育環境。因為這類課程並沒有觸及公民作為個人的情感經驗,也無關公民作為群居動物的實踐經驗。 那些過去曾以時代智慧面貌被瞭解,現今被稱為文化模式的知識,也少見於這類課程。這類課程不談歷史、不談藝術、不談文學、也不談哲學。除非每一成熟階段的教育過程都持續談到那些以價值判斷為重的領域,不然我們教育將缺乏典範。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不論高中、學院或研究所的學生,都必須關心道德與數學意義上的對與錯。除非學生真的感受到通識概念與抱負(一直是人類生活的深層驅策力量)的重要性,否則他將冒著無知的風險 。」 通識教育通常關心學生是否成為負責任的人或公民,而專門教育則留心學生在特定職業的競爭力。顯然,通識教育含有一些博雅教育的意義,差別在於,通識教育的對象擴及高中與學院。然而,如果有人堅持博雅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培養自由人,那麼通識教育與博雅教育就有了相同的目標。通識教育可以想成博雅教育的前奏,本質類似,但難度較低。對專業教育的需求的普遍性與影響力,突顯了通識教育中另一股同時發生,且相互抗衡的力量。 專業化強化了社會的離心力。為了滿足社會的種種需要,孕育出形形色色的特定職業,且隔行如隔山,每個職業的專家對其他領域幾乎一無所知。然而,為了充分履行公民責任,每個人都要掌握生活的複雜性。即使從經濟成就的觀點出發,專業化也有其特定限制。在這個時代,為了營生,幾乎都必須精通某個職業,正因如此,通識教育才有它的重要性。 只要目前的教育理念確切反映出我們的文化,我們就能清楚瞭解:文化部分仰賴延續下來的是人觀與社會觀,而教育的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正是傳遞這些觀點。我們做為個人或集體,既無法也不可能自由選擇。我們是某種有機過程的一部份,這個過程可能是我國歷史,或者更廣泛地說,是整個世界的演進過程。我們的評判標準、生活方式和治理形式都帶有這段歷史的印記。無論是研究過去或當下,我們都面對人在歷史上的哲學與宗教現實。或許我們強調人的尊嚴,但還必須承認人對同伴的責任。 尊嚴並非建立在個別獨立的人之上(人在許多情況下都無法單獨存在的),而是源自其共同的人性,並且在人為了共善而努力時,做為一種積極的存在,人是自由的而非奴隸,本身就是目的而非工具。對人類尊嚴與人類相互責任的信仰,是我們文化中兩股相互衝突,卻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的共同基礎。然而,人格並無法分解成獨立的片段,教育必須著眼於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好人、好公民與有用的人。好人要具備內在完整性,穩重而堅決,這些特質都是長期以來從某種適宜的生活哲學中養成。而個人的完整性並非獨立出來的第五種能力,應和上述四種能力相互配合;我們可以說,個人完整性就是這四種能力交互作用的適切結果,博雅教育就是培養完人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