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與做人何者重要?儒家的看法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重點應放在為人處世。一個人做人成功了,再學習六藝。人貴有德、有品,人類如果不是有最尊貴的天性,那麼,與草木又有何異?

近來,教育單位有鑒於大學生對社會公益冷漠,凡事功利取向,所以想扭轉這樣的現象,因此提倡「有品運動」。簡單的說,就是希望大學生們不要忘了身為學生的意義。讀書人在古代被稱為「士子」,如果行為足以為國人的典範,則稱為「國士」,可見「品德」是社會人士看待大學生的標準。

人類生而有追求「真善美」的願望,當我們看到人情溫馨的一面,很自然的感受到為人的尊貴;但是,若所遇皆是爾虞我詐、嗜血廝殺,很自然的也會覺得人命如草芥。社會人士對大學生的期待,是讀書人應該有氣質、有涵養,不同於販夫走卒的鄙俗。大學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厚植學識,涵養品行,方能被一般大眾敬重。

假使在大學校園裡,你看到的學生是穿著拖鞋、短褲,手拿著塑膠袋,口出惡言,彷如置身在菜市場裡,那會是什麼感覺呢?又假使你看到的大學生,是彬彬有禮,眼睛透露智慧的光芒,溫言暖語的,讓人感受良好,那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所以,社會人士對大學生是有期待的,期待的是在校園裡,看到學生都努力向學,到市井中,帶來一股書卷氣,也就是能看到既有品又高尚的大學生。

如何修養品德?最重要的是「三省吾身」。《論語》中提到曾子說的一段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許多事,我們不必去問別人為我們做什麼,而要時時自問:我為別人做了什麼,才會心安理得。孔子教我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就是觀人之術;相對的,別人看待我們,也是拿一樣的標準,我們的行為如果能向上向善,行其所當行,焉有不快樂的道理?

如何展現高尚的一面?那就要「博學以文」了。孔子說:「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多方學習,使我們知書達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能做到好學知禮,誰會說這個大學生無品呢?一個人的價值,彰顯在是否言行都受人敬重,而要受人敬重,必須凡事異地而處,為他人設想,化為具體的行動,那就是「時時感恩別人,刻刻反省自己」。

為學與做人理當並重,但如果要分出先後次序,那麼,我們寧可要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學生,而不要一個只會讀書卻自私自利的人。一個有品德,學問中等的人,至少不會危害社會,但如果是一個會讀書卻自私的人,則可能破壞群體,貽害他人。我們期盼的是大學校園溫馨而和諧,大學生們要了解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在大學校園裡懂得敦品勵學,將來到社會上服務,才能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成為國家的棟樑。唯有同學們能做到「己利利人,己達達人」,將眼光放遠,重品德、貴高尚,我們國家才會有希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