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08專題】學習成果評量實施之經驗分享-1

學習成果評量 揭開教與學的黑盒子 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聯有時宛若黑盒子般,彷彿看得清卻似乎摸不明。目前各校現行機制,多以學生的教學評量問卷來評定與參考教師教學表現。雖然各校實施教學評量問卷多年以來均獲得不錯的具體成效,但當中猶讓人憂心者為學生未必能公正客觀地看待問題;愈嚴格認真的教師往往分數愈低,故不受歡迎的教師實未等同其教學品質不優異。 至於學生學習成效之層面,一般多由教師計算之期末成績高低加以評斷;但教師面對同一科目、但不同班級之學子時,給分標準未必相同,加上評量內容的差異,以致無法比較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效,因而難以直接分析學系設定之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之關聯。 學習成果評量是將教與學之品質成效轉為標準化的利器,宛若將前文所云之「黑盒子」變成「透明箱」。透過學習成果評量所依循之PDCA(Plan, Do, Check, Act)概念,實可掌握學生學習成果概況,以檢討整體學生學習的困難點及學習能力之不足,以此作為系所課程重新檢討與設計課程之依據,並期能引導作為學生選課及強化能力之參考。 再者,學習成果評量乃以公平公正且具有信度、效度之標尺所量測。意即校方乃採同一水平基準測得學生成績表現,以檢討教師之教學成效(如:教學品質優劣,或具改善空間),以此發掘讓學生學習成效具體呈現的傑出教師。若依傳統之評量方式,教師們僅能依過往先例單純交付學期成績,或依學生施作教學評量問卷分數,實無法精確且客觀地洞悉發覺具體之教學成效。實施客觀且具信度與效度之學習成果評量後,教學優異教師之經驗談、心得、教學方法與教材,均可透過研習會、工作坊、教學社群等方式,有系統地傳達予其他教師,以期促進提升教育組織之整體教學能量,校方亦能更準確地挹注教學資源予教學成效需提升處,並發掘學子修業之普遍弱點。舉凡建置實驗室、購買軟硬體、聘用更多的師資、開設適當的課程等,均可藉學習成果評量加以衡斷,提高學生學習成果及競爭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