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第22屆品德教育組第二名:讓/應中研二涂宗賢

作者:應中研二涂宗賢 【讓】 近幾年來,網路普及率高得驚人,比射進十二碼球的機率更高,連帶地使資訊發達,傳播的速度快得足以媲美孫行者的筋斗雲,幾乎到了「人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地步。天下事,有善有惡,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觀此俗諺,便能得知一些狗屁倒灶、喪風敗俗的壞事,傳播的速度更是以倍數成長,例如:某人因敗德事蹟,須跪在大庭廣眾下洗門風,一分鐘後,全臺灣的大街小巷都傳遍;一小時後,全大陸各省都聽聞;一天後,全亞洲各國都有所耳聞;一星期後,全球各大洲都知曉,搞不好連外星人也會收到這樣的資訊。而2010年,負面新聞事件雖如過江之鯽,其中接二連三的發生了相關的「讓座事件」,倒是頗值得一論。   首先是在八月中旬,兩名女學生搭乘捷運時,如入無人之境,攻佔博愛座,絲毫不肯禮讓車上一位挺著大肚子的婦人,兀自談笑,簡直把捷運裡的博愛座,視為是她們所割據的封地,殊不料她們的行徑早已被人暗中側錄,上傳至網路,霎時淪為眾矢之的,遭受廣大的網友炮轟,也因此在新聞版面上搏得一席之地。搭乘一趟捷運,車資不昂貴,學生還能享有八折優待,但這兩位女學生的車資,不僅僅得用金錢支付,連道德也一併賠上。   緊接在後的是,清大學生不願讓座給一位老華僑先生的事件。一名老華僑上車,瞧見該名清大學生坐在博愛座上,主動出擊,開口要求該名清大學生讓位;據傳老華僑的口氣並非和善,令該名清大學生心生怨懟,以致於雙方一言不和,當場「定孤支」,事態嚴重到必須鬧上派出所解決。隨即在臺中也發生一起老人與小孩在車上爭吵的事件,肇端亦是讓位的因素。老人不滿小孩以書包佔位,要求小孩讓位,然而這名小孩不知是有骨氣還是任性使然,當下便讓出兩個座位,直奔駕駛座旁,接著開始與老人以言語互嗆,雙方唇槍舌劍,隔空交火,好不刺激,宛若張儀、蘇秦再世,使得車上乘客忍不住錄製成影片,上傳至網路供人閱覽,轟動一時,若是印製成書籍,恐怕還可能造成「洛陽紙貴」的現象。   第一起案例,各方輿論一面倒,全部炮火集中在那兩位女學生身上,這是無庸置疑的。第二、三起案例則出現了可議之處,有人認為不讓位就是錯誤,就無同理心;另有人非難要求讓位的兩名老先生,在態度上過於強硬,甚至是「鴨霸」,帶有倚老賣老的姿態。話說回來,該名清大學生既然坐上了博愛座,就應該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以斥候盯梢的警備狀態,隨時看是否有需要讓座的對象出現,不必等到老華僑開口,再行讓位之舉;而老華僑的態勢也該放軟,縱使該名清大學生不肯讓位,動手傷人實無此必要,忍讓一回亦是無傷大雅,況且社會自有公斷,何勞老人家一大把年紀了,還必須肩負著道德的大纛,出手維護天道的運行呢?至於臺中的那位老人與小孩,為社會做出了最不良的示範,小孩雖有讓位之實,但非出自本意,以致於無法獲得讓位的美名;老人雖一口氣奪下兩個座位,卻使得社會大眾產生反思,是否有倚老賣老之嫌?雙方完完全全沒有忍讓的觀念存在,導致無意義的衝突產生,白白地讓人看了一場笑話,其精彩程度,直逼諸葛亮舌戰群英的戲碼。   全臺灣大專院校的中文系或有開設「龍門之學」,在銘傳大學則隸屬於必修課。課程內容曾經提到,太史公將〈五帝本紀〉、〈吳太伯世家〉以及〈伯夷列傳〉分別置於本紀、世家和列傳三種體例的首篇,目的是彰顯他們讓國的美德。讓國是何等至善的美德啊!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配紫懷黃,已屬不易;欲身著龍袍,攀登九五,更為困難,人人搶破頭想上位,甚至不惜殘殺親屬,例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明成祖的「靖難之變」,唐皇誅兄弟,明帝殺姪甥,在在顯示出人渴望榮登君位之野心。堯、舜、吳太伯、伯夷和叔齊,他們連整個國家皆心甘情願地拱手讓人,難道讓個位子給老弱婦孺有那麼艱難嗎?難道對他人的無禮舉動一時的忍讓會折壽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