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787】對外華語文教學的5C目標-1

編者按:華語文教學,下一個階段所面臨的關鍵課題,應當就是如何提升教學品質。面對海外華語教學的教師、教材、教學法「三教」問題,本文說明將5C目標教學融入華語教學的對策。 5C教學教學目標 從華語走向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來看,華語教學的視野應該是國際性的。華語教學服務的不是一個地區,教師須能配合各地的情況,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習者的各項變數,如:母語背景、過往學習經驗、學習動機、學習知能等,設定教學目標。 1996 年,ACTFL美國外語教學協會頒佈了《外語學習的目標:為21世紀做準備》(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並提出“ 5C ” 目標教學:一、溝通(communications);二、文化(cultures) ;三、關聯(connections ) ;四、比較(comparisons);五、社區(communities)。根據這個標竿,體現在華語教學上,無論是教學的目標、課程的設計和教學的方法都應儘量符合5C目標教學的理念。 1C Communication 溝通 學習第二外語的核心就是「訊息溝通」。華語的學習者,在課堂學習中,是處於某種交流、交往、交際的場景中,通過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行為,或是通過文學作品的跨世紀的溝通,以獲得華語知識和溝通能力。維特根斯坦說過「語言是遊戲」,要想玩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語言溝通也要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所以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中,需要講究話語的得體性,以保證有效的溝通。華語的詞彙數量多、變化也大。要想與人無礙溝通,總得會幾千個詞。不注意話語的得體性,很容易引起會話障礙,產生許多笑話和誤會,有時甚至引起文化隔閡的問題。 華語語彙的規律最不可解,比如說「吃麵包」、「吃蘋果」、「吃菜」、「吃牛肉」,但是不說「吃酒」,因為酒是液體,要說「喝」,不說「吃」,然而,凡是藥,即使是藥水或者藥湯,統統說「吃」,不說「喝」。這又有什麼道理可講,有什麼規律可循呢?又如「方便」一詞用在下面兩種不同的場合:「對不起,我去方便一下。」「如果你方便的話,請到我家來!」就有不同的意思。 教師藉講解語法、詞彙、篇章結構之際,引領學習者進入華文文學欣賞的領域,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習者體驗和教師、和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多層次的、跨時代、跨文化的溝通。如高級華語教師可引導學習者閱讀當代華文文學的篇章。 如在阿城的 《棋王》中的這麼一段: 後來聽說呆子認為外省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長進,就託人找城裡明手近戰。有個同學就帶他去見自己的父親,據說是國內名手。名手見了呆子,也不多說,只擺一幅據說是宋時留下來的殘局,要呆子走。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來,替古人贏了。名手很驚訝,要收呆子為徒。不料呆子卻問:「這殘局你可走通了?」名手沒反應過來,就說:「還未通。」呆子說:「那我為什麼要做你的徒弟?」名手只好請呆子開路,事後對自己的兒子說:「你這同學倨傲不遜,棋品連著人品,照這樣下去,棋品必劣。」又舉了一些最新指示,說若能好好學習,棋鋒必健。 短短二百餘字,呆子之能、之呆、之傲,名手之徒有虛名、之死要面子、之趨時附勢,都一一躍然紙上。 妙的是作者未嘗著一字評論,只在人物的極簡短對話和動作中,淡淡地著上「據說」、「也不多說」、「只」、「不料」、「只好」、「事後」、「又」幾個虛字或連接語從容含蓄又傳神就「境界」全出了。學習者學到了語法、辭彙,也提高了欣賞華文文學的能力。 在溝通性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控制者(controller),評估者(assessor),組織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參與者(participant)以及資源的提供者(provider),透過教師和學習者有效的溝通,能讓華語成為學習者表達觀點和參與社會的主要手段之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