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眷顧的「女巫」 百年守護傳承 北投區名之由來,源自於境內平埔族「北投社」而得名。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入侵雞籠,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復據淡水,不久,開築雞籠經台北及沿西北海岸至淡水之道路二條,積極經營,以作為與我國內地通商之根據地。時北投沿河平埔族居民已有二、三百戶人家,據坵而居,除漁獵外,並挖掘硫磺為生。 清代末期隸芝蘭二堡轄內,日治大正九年(西元1910年),改隸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轄域,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升格為北投街;民國35年(西元1946年)設北投鎮,隸七星區,民國36年隸淡水區,民國38年(西元1949年)成立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改隸該局,而行政區仍屬台北縣。民國57年7月1日改隸台北市,設置「北投區」。 「北投」,據說是凱達格蘭人語「女巫」意思,或許是因為當地常年都有著雲氤泉煙裊繞,給人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印象而得名吧。現在的北投已開發成了一個繁華之地,雖不再神秘,但因地理環境的特質與眾多的歷史古蹟,讓北投成為現在人們出遊約會的好地方。從日治時期開始,北投就因有溫泉,吸引了眾多遠渡重洋的日本人來此發展。為了尋求心靈上的寄託,他們也將自己的信仰帶了進來,在北投建造了不少的廟宇神社。在二次戰後日本人退出了台灣,這些有著濃厚日本文化氣息的建築物就留了下來。經過時代及環境變遷下,很多建築都已被拆遷改建了,只空留照片與文本記載,供予後世人們去追憶。然而,在有心人士的細心保留照顧下,仍有少數留存了下來,成為現今北投的著名景點。 北投溫泉始自大屯山之火山爆發,火山地底留下豐富的熱源,熱源將地下水加熱,再由岩層裂縫湧冒而出形成溫泉。現在溫泉路的溫泉,正是藉此奇蹟發展而成,溫泉也最為充沛。泉質青磺、白磺兩種。青磺溫高攝氏一百度,白磺溫五十度,地熱谷屬青磺質,適於煮蛋、嬉戲,為觀光休閒之地,溫泉路之溫泉屬白磺質,本生就有治療皮膚病症,促使人體血液循環正常,精神舒暢之作用。經過了百年的時間更迭,北投從那令人怯步的女巫山林,在日本人的耕耘下,成為了眾神守護之湯,在那時局動亂的年代,被冠上了溫柔鄉之名,而在這數十年北投社區居民的努力經營下,北投成功的躍過了那混亂且迷茫的歷程,才有了現在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和我們學校同在淡水線上的鄰居,值得大家課餘有太陽的日子,好好去探索一下,無論沉浸於古蹟中或者泡個紓壓溫泉,吃個美味飲食,都是個可以放慢腳步慢活日子時間的好去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