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783】22屆銘傳文藝獎評審心得摘錄

小說:納十方泉源 阡陌自縱橫 閱讀所有徵選小說,是難得的經驗;選出相對優秀作品,則是艱鉅挑戰。偷來一整個月閒暇的時間,將自己沈浸在虛擬故事情節裡,被小說中的人物牽引,魂縈夢繫,反覆復返。是無盡的享受,是美麗的負擔。 喜悅後起之秀綻放的光芒,也期望喜愛文藝的朋友,能繼續執著筆耕的道路。因為,能構思完成作品投稿,就已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無論得獎與否都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希望莘莘學子能懷抱悲天憫人的胸懷,親近自然界的大地萬物、品酌人生的酸、甜、苦、辣,不以酸遠之,不以甜趨之,不以苦避之,不以辣逐之。縱使受到打擊,亦能自其中淬鍊珍貴經歷,揮灑昇華情感,耕耘阡陌福田。(傳管系教授/呂郁女) 自我反思 潛移默化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是成人的方法。大學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培養術德兼備、服務社會的人才。如果不懂得待人處事的道理,空有滿腹經綸,便稱不上是「知識份子」或「社會菁英」;如果只知道「坐而言」,不能夠「起而行」,也只能說是「假裝份子」或「冒充菁英」。因此身為一名大學生,必須具有反思的能力,思考自我的定位,思考社會的走向,思考世界的未來。如何從自我做起,影響他人?如何潛移默化,感動人心?參加品德教育的徵文,其實是一條最佳的途徑。 (應中系教授/汪娟) 新詩:詩.情味.意象 詩,三百篇,思無邪;巧的是今年的新詩,也是三百零六篇,大抵思無邪。 詩是夢境,他需要一點面紗,讓現實有些遙遠,但我們卻必須能欣賞;詩也是畫境,隨著構織的畫面,我了解,也能夠想像。詩不能太簡單,簡單到兩三行,那是囈語、不是詩;詩不能太複雜,繁複到句句抽象,太過遙遠,那不是詩。詩人總也有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情感是否純真,能不能展現對人的寬厚,是詩的第一大要素;詩人總也有要表達的想法,因此,所思是否深刻,能不能展現個人的色彩,是詩的第二大要素。以這兩者做後盾,再細思詩人的想像力、修辭技巧,以及詩中所表達的趣味,決定了這首詩能否入選。 詩,是光陰的行腳;情味,是它的靈魂;意象,是它的面貌。今年銘傳文藝獎,巧合的是收到了三百零六篇作品,恰符合《詩經》三百零六篇,若以「思無邪」為其宗旨,的確也不謀而合。古今俯仰一瞬間,美的事物終究會留下來,化作一幅美麗的畫,只因「走過,必留下足跡」! (應中系教授/江惜美) 散文:30顆星星,綻放著心靈的光 這次銘傳文藝獎中文散文組,參賽的三十篇散文,像是三十顆星星,綻放著心靈的光。 愛情是這次大多數文章觸碰到的,親情、友情則是多位作者感人的書寫。每篇文章各有特色,無論是在移動中追想夢境,在生活中觀察時光,或是在時事中哲思虛實,細讀作品,我聽見來自不同成長環境的心靈聲音。 參賽作品,跳動著喜怒哀樂。那是銘傳學子心房的聲音,裡面有著人生記憶,旅行心得,生活感悟,生命體驗。擺動在左心房右心室裡的話語,一一拈來,化成文字,落在紙上。每個字背後似乎都有一扇窗,推開窗,迎面而來的,就是心靈的風景。有些作者掌握到寫作的要素,以自己的經驗,描繪著人生的悲喜。有些作者知道文章不是流水帳,而是面對特別的記憶,緩慢而有節奏的描寫。 結構完整,書寫細膩,成為我在最後決定名次的關鍵。 (星洲日報駐台特派員/歐銀釧) 攝影:手機裡的私紀影像 「銘傳文藝獎」今年首開手機校園組的類項,實屬對大環境深度觀察所作出的適宜回應,其意義無論在即下、未來,都是深遠的。 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攝影者仍是把手機當「正常相機」來用;中規中矩的透過「新觀景窗」去形構舊的、似曾相織的「好照片」。過往,照片如果是某種私人的記憶方式,手機快拍更會是個人第一層次即興的影像日記。當代的社會學者常認定,集結千百人的影像,便可能呈現出一段非語言體系的視覺文化。「我的銘傳手機私紀」多少已直接呈現出一個區塊、斷代的校園文化訊息。 如果說「普普藝術」的偉大在於挑戰藝術品能和能「創作根源」多靠近、多直接,而不失其藝術創意的立場。那,手機拍照最大的挑戰便是:拍攝者和其極為熟悉的主題間,如何在物理距離的極接近中,即使畫素低、粒子粗化、影像模糊晃動、圖貌出血、訊息不全等等,但仍保有某種藝術創意的近距離。 (政治大學廣告系客座教授/游本寬) 攝影:發現自我的無窮想像 得獎的作品構圖良好,尤其是注意位置、線條、比例與大小,儘量都顧及到該有的視覺張力,題材也饒富趣味。不過我仍強調,攝影除了是上述的表現之外,也是人類潛意識之顯像媒介,透過它,我們從中瞭解人類心靈的發展歷程,這時才會從更大的區塊中脫困,發現自我的無窮想像,解放我們的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