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系副教授/陳振祥 今年暑假,被指派擔任系上申請入學口試委員,有機會與前來應考之即將從高中畢業的年輕學子們,進行短暫卻頗有意義的口試後,個人有幾點感觸。 在有限時間的問答中,要研判同學是否適合就讀企業管理學系,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實際上,同學是否適合來唸,是需要相當多元的指標來作判斷的,像是個性、動機、成長背景、學習潛力等。 在目前的大學招生架構下,多數年輕學子有相當多的機會進入有興趣的科系就讀,為其人生旅程奠下應具備的學理基礎。不過,一些問題卻是橫亙在申請者與接受者之間。 例如:學力測驗的成績高低,是決定申請校系的關鍵指標。多數學子會參考過去的申請成績來決定申請的校系對象,而多數申請者未必了解該校系的辦學成果、教學方向、科系發展目標、校友具體表現、或是教師專長構成。憑藉學測成績之高低,來決定欲申請之校系,可稱為歷史包袱對申請者的制約,很難被改變。在此包袱下,申請者的興趣方向、學習目標往往是不清楚的;導致多數大學學系所招收到的新生,往往不了解其學習興趣、目標,進而影響後續的教學與學習成效。此一現象,也是眾多大學生被批評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的導因之一;如果缺乏具體的學習目標與旺盛的求知動機,如何去迎接寬廣的學術大海? 又如:大學系所在經歷高等教育評鑑之後,都臚列出學系成立宗旨、發展目標等,並且透過網際網路公告周知;但是,這些所公告的宗旨、目標、課程、與師資陣容等資料,是否為申請者所理解與成為參考指標。在今年的口試中,我對每位前來口試的年輕朋友都垂詢其是否對於企管系的教學等規劃,有否不了解之處;提出此一問題後,確實可清楚判斷前來口試的年輕學子,是否已經用心的探訪企管系的相關網頁,並且深入了解可能給予的教學方向與相關規劃內容。 因此,我對每位前來口試的年輕學子,是以歡愉的心與他們對談;感激的心謝謝他們前來;接受付託的心探詢他們對未來學習的需求;最後,告訴前來口試的年輕學子,如果對於學系的教學活動之規劃內容有不清楚的地方,歡迎來函或來電詢問;期望這些服務,能為所有的學子提供最佳的、最充分的資訊,協助其做出決定。 所以,我認為參與申請入學的口試活動,實在不應該視為大學在挑選合宜的學生,而是教學者與學習者在展開教學相長活動之前的互動,雖然短暫的言談中,難以充分的相互了解;但是,因為事前的接觸而有進一步的了解,總是對於最後的決策有所幫助。另外,在此過程中,可體會到學子期待被錄取的心情;這些心情會反映在準備的資料、口試面談的言談舉止、或對於口試期間的情緒表現等。多數前來應試的年輕學子,都有充分準備的;讓我體會到這些年輕學子期待被錄取的心情,而此一心情的背後,應當不是只是錄取與否,而是將其重要的四年付託給一個學系的老師一般,讓學系的所有老師引導其學習方向、提供其學習內容、伴隨其成長茁壯、協助其開創亮麗人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