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接近六月底的期末考,除了意謂十八週的課程即將進行最後的驗收,也代表長達三個月的暑假將開始,但許多的研究顯示,經過長時間的假期,會讓一年來習得的知識大量流失,因而產生是否要放寒暑假的爭議。明顯的,在漫長的假期中,如果因為沒有事前充分的規劃,而白白浪費假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此如何讓暑期過得充實、過得健康而不虛度,是每一位學子必須思考的課題。
要能充分且正確的利用寒暑假,首先可能要先知道為什麼學校會有寒暑假的設計。在教育尚未十分普及的十八、九世紀,鄉間的學校會在農地需要大量人力的時間,讓學生回到農場幫忙耕種與收割;而在工業化的都市地區,則因為父母需要固定且長時間的工作,學校成為長期照顧學生與學習的處所,因此在當時存在著兩種的學校行事曆。直到1840年代,基於對學習的理論發展,認為太長時間的連續學習刺激,會造成學習的遲緩,因此教育改革者乃合併兩種行事曆,並以類似45-15的比例交錯安排上課與假期的時數。在假期中,學校主要進行無法在正常授課期間的工作,如設施維護、環境整理;教師則是準備教材或進一步精進自身的學能。但對沒有農事需求的現代學生,暑假變成一段學習的空檔,同時這段本來用以調整身心,進行教室外學習的寶貴時間,自然要有符合自身需求的安排,才不會形成「懶散」的暑假。
假期規劃是整個高品質暑假的基礎,找出自己的目標,訂出合理的時間分配,並戮力完成,將給予自己學習自理與自決的機會。否則,印象中的學生暑假,好像懶散的代名詞,不是瘋狂的上網、玩電腦遊戲,就是通宵看電視,讓日夜顛倒,生活缺乏規律。這些問題通常起源於暑假前沒有作好適當安排,再加上缺乏正確的假期認知,以致於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做,所以在感到煩悶時,就只懂得上網與看電視,平白浪費許多時間。在暑假中,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是實施假期計畫的基石,有紀律的自我要求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備能力,在缺乏學校與家長的督促下,暑假正是訓練此一精神的最好時段。活動進行中則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判斷行動的合法性,讓活動能提供身心的舒暢,體驗異於課堂的生活經驗。
暑假的設計雖然沒有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而修正,但基於其設計的理念,我們依然能配合自身的環境與需要,賦予它新的意義,成為有價值的學習機會。境外的學習與旅行能擴展視野,讓身心能有勇氣與能力走出熟悉的環境;透過企業的實習與工作,能瞭解職場的運作與現實,讓未來的就業力得到提升;知識的習得與整理,讓知識能夠沉澱與重整,成為下一學年度學習的基礎;社會服務與志工奉獻,讓人懂得付出與珍惜,最能昇華個人的身心靈性;這些種種都是年輕人可以考慮的假期規劃,更是讓暑假有意義的作法,冀望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輕鬆而不鬆散」的理想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