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現象與反思 (一)追求新聞,可以不擇手段? 當洪蘭文內提到了「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並沒有指名道姓。可是聯合晚報的記者率先發現了這篇文章,找到新聞的線索,便要求採訪洪蘭,向她求證她所謂的「最頂尖的醫學院」是不是指的就是「台大醫學院」? 記者利用洪蘭在文後提到有關敬業的問題,先和洪蘭聊天聊到台大醫院的醫生情況,所以我們在新聞稿中看到記者寫出:(洪蘭)「並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更自我解嘲說『以後要做好保健,不要生病』。」這樣的批評,不去台大醫院看病,就是對台大醫生不敢相信,而台大醫生主要的出身不都是台大醫學院嗎?記者在這裡找到她「證實」的重點。完成了查證,接下來白紙黑字印出來的就是引發社會大量爭論的「洪蘭現象」。 (二)議題爆發,媒體無需負責? 洪蘭事後才察覺遭人「設計」,她被記者套了話,想要收回已來不及了。讓人想到:洪蘭根本不應寫這篇文章,因為她是參與評鑑工作者,在評鑑成績未出爐與各校未完成申覆結案之前,洪蘭都應謹守保密條款,不對外發表任何有關於評鑑的任何細節。可是洪蘭自己卻先寫文章來談看到的大學生上課時的亂象。在這個專業倫理上,洪蘭是不及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台大師生與社會大眾都把矛頭集中在洪蘭身上,有沒有想過,媒體在「製造議題」與「推波助瀾」從中牟利的這個行為呢?為何沒人來檢討媒體在這個洪蘭現象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所該負的責任呢? (三)學生反應,抓到重點了嗎? 洪蘭現象中直接衝擊的對象就是台大醫學院的學生,不少學生反應是不以為然,認為洪蘭『以偏概全』,將個案拼湊成非事實的圖像。但也有醫學系學生坦言,確實有同學上課會睡覺、吃東西,『但沒有她寫得那麼誇張!』洪蘭真的以偏概全,沒有看到全面嗎?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想請教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應該由學生自己來做主,在做選修與必修課程的安排上學生本來就有自主性,學校或系所也有專業性的要求,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到底想要學到什麼?這是學生自己來決定,不能光靠老師。還有網友在痛批洪蘭時提到,若是每個老師都是教學、研究俱優,學生就有可能學得更熱烈。問題是,真的有這多好老師,而同學真能認真學到底嗎?為何有不少教學優良的老師,對現代學生的品質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這個關鍵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