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快訊

銘傳影新系《銘報》接連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

【本刊訊】銘傳大學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實習媒體《銘報》傳捷報!學生專題報導接連入圍「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平面類,以及「第51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台電大專院校學生環境與生態永續報導獎文字類,從不同視角觀察能源轉型與水化善終所面臨的挑戰,展現銘傳學子在生態與環保議題上的專業關懷與深度探討。

銘傳影新系譚曉曼、許智捷、呂妍熹、新傳系周子怡的專題報導「建四接 V.S 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由孔令信、陳怡璇老師指導,入圍「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

針對基隆協和電廠第四接收站計畫進行深度報導,前往外木山實地採訪拍攝,從不同視角探討台灣在能源轉型路上的抉擇與挑戰。以地方居民的生活經驗及基隆市中山區里長角度出發,呈現空污改善的迫切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拉鋸;同時也引入環保團體與專家學者的不同觀點。更進一步,借鏡德國、日本與荷蘭等各國經驗,探討能源轉型與環境共生的永續之路。

「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由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主辦,號召全球新聞人才,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題、結合建設性新聞學方法,挖掘深層議題、提出創新解方。今年共徵得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緬甸等地72家媒體與機構、33所學校投稿,計有909件作品參賽,再度刷新歷屆紀錄。歷經嚴謹評審程序,共有123件作品脫穎而出,入圍名單9/8公布,頒獎典禮預計10/19下午舉行。

此外,銘傳影新系黃詩芹、楊榆榛、曾奕鈞、林宣邑、彭心慈的專題報導「水化善終」,由孔令信、邱瑞惠、陳怡璇老師指導,則入圍「第51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台電大專院校學生環境與生態永續報導獎文字類。

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必經的歷程。除了傳統的土葬、火化與樹葬,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水化」這項新興技術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水化利用清水與氫氧化鈉分解遺體中的蛋白質,最終保留完整骨骸,能大幅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目前台灣將此技術應用於寵物善終服務,而在國外,已有成功運用於人體的案例。然而,受限於現行法規及文化觀念,台灣尚未開放將水化技術運用於人體。

「第51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由財團法人曾虛白先生新聞獎主辦,素有「台灣新聞界普立茲獎」美譽,為台灣新聞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每年吸引各大媒體與自由投稿人參與角逐。今年最終選出39件作品入圍,涵蓋公共服務、社區營造、環境永續等多元議題,反映新聞專業人員在社會價值與公共利益上的努力,入圍名單9/16公布,頒獎典禮預計於11/28舉行。

銘傳大學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主任邱瑞惠表示,系上長期鼓勵《銘報》大三學生以專題報導參與國內重要新聞獎項。稍早已有作品榮獲今年的「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接著又陸續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及「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邱主任強調,這些獎項競爭非常激烈,能夠脫穎而出並獲得評審青睞,殊為不易。她也肯定學生在《銘報》擁有扎實的訓練,以及指導老師的悉心付出,無論是新聞採訪寫作或影音剪輯製作,都展現出專業水準,才能在各項新聞競賽中屢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