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快訊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110級聯合畢展《夢蝣》

【本刊訊】銘傳大學傳播學院110級聯合畢展《夢蝣》,5/30-6/1在台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廣州街155-153號)登場,匯集傳院所屬廣播電視學系、廣告暨策略行銷學系、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等4系學生共同籌劃,這是銘傳傳播學院暌違8年,亦是自103學年度4系分開招生後,再次以傳播學院名義舉辦的聯合畢業展。

畢展主題《夢蝣》,「夢」代表著開始,而「蝣」則代表著堅持。象徵每一個傳院人就像一隻蜉蝣,個體或許微不足道,但匯聚在一起後,便能釋放出驚人的創意能量,激盪出改變世界的聲音。蜉蝣的生命雖短,但其生命週期卻是充滿精彩,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燃燒全力;正如傳播人對專業的熱愛與堅持,即使熬夜剪片或反覆激盪企劃,遇到挫折時仍選擇無畏前行。

參展作品涵蓋「論文」及「多媒體」兩大類。「論文類」作品《大學生媒體依賴與數位使用樣態研究》從生活觀察及個人經驗作為出發,探討大學生對社群平台的依賴程度、使用偏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新海誠動畫之災難故事與閱聽人歷程以災難三部曲為例》探討視覺與音效創造出強烈感官體驗的動畫,如何影響人們的情感與思維。

「多媒體類」作品包括Podcast、紀錄片、橫式短劇。Podcast作品《裂縫中的曙光》從人類心理、社會關懷為出發,以當事者、專家或志工等人士、介紹相關電影書籍或訪談三維度去深入探討社會議題,藉由真實案例帶給閱聽眾生命的力量;《記得把愛帶走》則關注正確資訊與善意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傳遞「即使力量微小,只要願意行動,就能為世界帶來一絲改變」的核心信念。

紀錄片作品《工藝之手》以台灣手工藝職人作為議題,透過深入職人訪談與記錄其工作內容,帶出在逐漸式微的手工藝產業如何在科技進步、機器逐漸取代「手工」的快節奏時代下,如何堅持人手製作並在經濟成本所帶來的壓力下生存。橫式短劇作品《司南》,則是一部關於成長、壓力與探索自我的旅程的影音作品,以實景拍攝融合2D動畫的創作方式講述一個二次元角色成為了觀眾的嚮導,帶領觀眾揭開內心深處被遺忘的故事。

展覽特別以沈浸式體驗為設計,透過不同的互動設計帶出「The Egg|誕生」、「The Nymph|探索」、「The Imago|蛻變」三個不同階段的主題故事,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歡迎全校師生、傳播人蒞臨,一起走進《夢蝣》,走進一段傳播人集體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