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欄

專業開講|後人生樂章 紅霞映滿天

文 /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 邵靄如

每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都面臨各種選擇,這個選擇小到早餐是吃燒餅油條、還是漢堡薯條?大到選擇的學校、什麼樣的科系、什麼樣的朋友,甚至要不要步入婚姻,這都是人生的選擇,這些選擇都是人生的選修課,有些人生的必修課卻是沒得選擇,也沒得逃避,那是什麼呢?就是衰老病死。
衰老病死是人生必修課,這樣的必修課,在銀髮海嘯下,顯得更為重要。美國前商務部部長Peter Peterson曾說「老年潮是世界的一座冰山,它會改變人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人的命運,它更會改變政經的發展」。下圖即充分揭露老人潮這個現象,全球60歲以上人口比率,將從1950年的13%成長到2050年的21%。

台灣高齡化的進程
這樣的一個老人潮,在台灣是什麼樣的一個景況?2018年是一個關鍵的年度。這一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佔率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4%,超過14%就是所謂高齡社會的一個門檻,預估再八年,也就是2026年該比率將再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之一員。
台灣由高齡化→高齡→超高齡之結構變化速度,比起日本的24年+11年,以及美國的71年+15年,顯得快速得很多。台灣現在中位數年齡已經高達42歲,此一數字於1960年代為17-18歲,預估在2055年時,台灣人口中位數年齡將高達57歲。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2050年高齡人口占率最高的10個國家,新進榜的國家包括亞洲的韓國、新加坡、香港及台灣,其中亞洲上榜的各國高齡人口佔率都超過40%,代表10個人中有4位60歲以上,而台灣名列全球第六。

面對高齡化 政府的準備
面臨這樣的一個老化情形,政府跟個人應該要做哪些準備呢?首先以政府的情形來說,台灣近年社福的支出佔比年年攀高,社福佔比高達台灣一年的稅出的24%,這個比例超過教育預算,也超過經濟預算。以一個更貼切的例子來說明,50年前台灣潛在支持比為20倍,意思就是說一個老年人有20個工作人口在支持他,可是這一個倍數於今僅為5倍,是原來的四分之一。
若以社會保險保費角度說明,若是50年前勞工保險保費訂為薪資10%,即可足以支撐財務流量的話,現在就必須提高到薪資的40%才能夠支撐,因為繳費人口相對於領養老金的人口,已縮減到僅剩四分之一。對社會保險而言,這麼高的保費沒有人可以接受,所以兩年前啟動的年金改革,就是希冀找出一個更妥適的給付設計,在合理的社會保險費率結構下,制度可以永續發展。
另外,高齡化的醫療支出對全民健保及對個人金額都相對龐大,因此政府推出了長照十年2.0計畫,這個計劃包括居家服務、居家照護、喘息服務、日間照顧、喘息空間及送餐服務等,希望能夠透過稅收支出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品質。
另外政府在移民政策上,尤其針對專業人才的部分,採取了更為寬鬆的措施,希冀在較彈性的移民政策下,增加高素質人力,解決產業優質人力缺乏的困擾。我們的政府針對老化的社會已有所因應,只是因應的速度應該可以再稍微更快一點,政策上可以更有創意。

面對高齡化 你能做些什麼?
至於個人可以做什麼樣的規劃,來面對比起我們父輩時代多了10多年的後人生?除了在情感上自我實現的追求外,個人在健康照護以及理財規劃上,都應該做好一些因應措施。
理財規劃上,台灣大概每十年餘命就增長兩歲,餘命越長代表長壽風險(資產用罄的風險)就越高,代表需要準備更多的財富,以因應相對冗長的老年生活。理財規劃基本上來說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財務需求到底有多少,因此可以把個人的餘命及依生活水準的期待,所需的生活開銷做一個折現計算,然後扣除社會保險及職業退休金的補貼,檢視自己目前財務缺口有多少。
第二個步驟就是盡早行動,因為時間是個工具,越早規劃,準備壓力就會越少。第三個步驟就是善用金融工具,這些工具包括定存、基金、信託、保險也包括以房養老。另外也不要忘的是善用增額提撥(私校教職員)或勞退自行提撥(勞工)免稅的好處,把工具優點用到極致。第四個步驟就是要及早安排基本保障,前所述三點都是針對日常生活經濟上的需求,但是人生中經常有意外,這些意外一旦發生,極可能會全盤耗損平時的經濟儲備,所以平時有餘力的時候,就應該要把基本保障做好做足,比如住院日額醫療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疾病險、癌症險、失能保險或長期照顧保險或殘廢扶助險,這些都是以小錢去換取一個相對大的經濟保障的工具。
以上四點都是個人針對後人生規劃在財務上應作的準備,希望有了提早啟動的規劃與思想,當後人生幡然降臨時,面對初晚的桑榆,所有的人仍有微霞尚滿天的從容與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