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類有別於萬物的特質,也是人類傳承智慧、知識、經驗與文化的重要活動。遠古時代,大自然就是教育的場所,有經驗的長者,成為教導未成熟青少年的老師。美國大教育家John Dewey曾說:「教育來自於人與環境互動的需求。」未成熟學生具有可塑性與依賴性,也因此教育更有施展與成功的可能。

雖然聯合國(United Nations)主張教育為個人與生具有的天賦人權,也倡導人人都可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與權益。這在國民所得已達2萬3千多美元的台灣,基本上都可落實這種機會均等的實現,但全世界仍有許多國民所得不高的國家,如非洲及近來中東仍在發酵的難民潮等,人民三餐不繼、飢不暇暖、家人流離失守,當無教育可言。對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及學習受教在台灣的我們,真是幸福的一群。

2015年銘傳教育研究所及師資培育中心的師生籌組國際教育志工服務隊,以及海外教育研習活動,有機會到了大陸東北地區及菲律賓進行服務學習、進班教學及與師生互動交流,一方面拓展國際視野;另方面深入體驗不同地區人民對教育的參與情形。大陸東北地區,其城鄉落差甚大,都會區與台灣的教育幾無差異,但位於長白山區的少數民族如朝鮮族而言,雖然中國政府提供其優渥的教育措施,卻常因交通、家庭經濟收入、山區農忙家務等諸多繁瑣事務,使得不少學生無法順利就學,更甭想類如台灣學生享受天天上學的樂趣了。

而菲律賓是鄰台灣最近的國家,400多年前是西班牙的屬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的披索兌換美金是2比1,國民所得200多美元約台灣50美元左右的4倍。時至今日,1元美金可兌換46.5披索,而1披索只約等於0.8元新台幣,其國民所得約僅2400多美元。觀菲律賓經濟衰退之因,在於人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尚不普及,且菲國國民信奉宗教,禁止墮胎,是全世界少數人口正成長的國家之一,一方面人口持續增加,生而無力可教,造成整體社會秩序亂象多;另方面經濟成長低落,政府無力透過教育提升人民素質,殊為可惜! 2014年獲得諾貝爾獎的18歲少女Malala Yousafzai曾說:「一個小孩、一位教師、一枝筆和一本書,可以改變世界。」的確如此,台灣無天然資源,國民所得高於菲律賓及東北地區,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台灣國民教育的普及與成功。

本校創辦人包德明博士「教育報國」的理想,已落實在「人之兒女、己之兒女」教育理念的實踐,使銘傳的國際學生、大陸學生、僑生等,都能近悅遠來,願意接受嚴管勤教的考驗。教育不是萬能,但卻有無限的可能,冀望每位銘傳人珍惜教育機會,成功展現自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