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感與文化創意 通識中心駐校藝術家「看舞.聽舞.跳舞」活動…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康才媛
「隨處可見、不起眼的事物也能夠變成藝術、變成美」,這是銘傳同學觀賞肢體音符舞團在銘傳大學校園表演後深刻的印象。
推展駐校藝術家活動的緣由 藝術的效果與美的事物,常會令人產生愉悅的情緒,提升正向的人生觀,藉此建立健全的人格;然而「美的事物」不是取之於外或他人的給予,而是根植於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像,因此藝術活動與審美情趣,是人類自主產生且不可或缺的生命養份。
由於功能深廣,近年國內外的文化教育均十分重視藝術活動的潛在功能,本校通識中心多年來也均舉辦「駐校藝術家活動」,藉此提升校園藝術文化氛圍,強化學生藝術文化之創意思維與能力,並認識藝術文化產業的運作模式,因此藝文領域的陶冶在以專業為導向的銘傳大學,不僅扮演著美感體驗與人格塑造的功能,同時也做為體驗當今創新、創意、創業等「三創精神」的底蘊與基礎,藉此做為「通識專業化」的學習策略與體驗媒介,也就是藉由藝文活動認識文化創意產業。
看舞 聽舞 跳舞的駐校藝術活動 本學期通識中心所辦理「駐校藝術家活動」於2014/10/13與10/15分別於桃園與台北兩校區展開,活動主題為「看舞,聽舞,跳舞」的兩場講座表演與一場舞蹈工作坊,三場活動均由肢體音符舞團策劃演出,並由舞團新生代的編舞家林春輝(小得)老師帶領主持,除個人蒞校外,並帶領四位美麗舞者進行表演教學,藉由講座中舞者的舞蹈「看舞」,及小得老師在講座中的解說「聽舞」,工作坊中的舞蹈教學「跳舞」,讓銘傳師生全方位認識舞蹈藝術。
駐校藝術家-肢體音符舞團介紹 肢體音符舞團是目前台灣少數堅持結合東方古典元素的舞團,團長華碧玉是舞團的靈魂人物。華碧玉出身專業學院的培育,著力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舞作融合東方柔美內斂的肢體線條與西方外放的技巧,因此表演呈現十分唯美、浪漫、精緻的氣氛,加以配合用心設計的舞蹈服裝與道具,表演一直予人獨特的風格與氣韻,常帶給觀舞者難以忘懷的審美經驗。 舞團也時常與官方合作,不僅接受官方補助,也代表台灣出訪外邦,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最近舞團便至英國參加「愛丁堡藝術節」,體驗世界各地表演團體的競技,行銷自己與台灣也開拓視野,觀摩各地舞團先進、精彩的表演,對舞團的創意能量有很大的啟發。
舞團成立以來有兩個主要表演發展走向,一方面是表演華碧玉老師的作品,融合傳統東方元素,例如將敦煌石窟的藝術壁畫轉化成舞蹈的「水晶瓶中的敦煌」舞作,結合「禪」哲學思想的「捕風捉影」舞作;還有結合華人嬰兒滿月的「紅蛋」舞作等。這些舞作不僅讓人了解舞團如何將傳統文化轉化為舞蹈的創意,也對傳統文化有更多更深的認識、思考與反省。
舞團的另一項發展,是結合生活元素,這是近年舞蹈表演的趨勢與風尚,隨著年輕舞者的參與創作,一般人關心的議題也融入其中,例如今年最新的舞碼是「台灣阿嬤」,藉著童玩橡皮繩與吹太空氣泡,帶領觀舞者進入童年過往的回憶。在講座當中小得老師也請四位舞者當場表演「台灣阿嬤」的片段,舞者有時表情愉快,有時面容愁悵,有時單獨與繩共舞,有時四人在繩中穿梭,或吹著氣泡,隨著汽泡手舞足蹈,每一幕都引領觀眾進入童年往事的情懷之中。此外,前年的「七里香」舞作也十分受觀眾喜愛,以夜市受歡迎的「鳳尾」(七里香)為題,刻劃台灣最令外國人印象深刻的夜市生活,創意發想則來自夜市各類小人物,例如夜市的攤販、扒手等,便令人莞爾一笑。講座中,小得老師請舞者表演扒手逗趣生動的片段,令同學印象深刻。
參與同學的感動回饋 舞團的演出深深獲得同學讚賞,也激發同學的想像。例如廖紫妍說:「這是我第一次現場接觸到這種藝術舞蹈的東西,真的覺得很神奇,尤其是吹太空泡泡那一段,整個畫面超美麗,讓人目不轉睛阿!」。鄭意苓則聯想到:「利用橡皮筋與太空泡泡,帶出懷舊的氛圍,勾起每個人童年那顆純真的心,也喚起每個人藏在內心的那位小孩子,快樂的笑容,簡單的遊戲,藉由隨手可得的素材,與肢體配合,讓人很難不跟著舞者一起進入時空隧道」。
從同學言談中不難看到,藝術活動對正向情緒的引導作用,美麗的舞蹈所產生愉悅回憶,是生命中最質樸快樂的元素。同學也體會到生活中的點滴,都可能衍伸成為創意的革命性概念。
過程中,同學對舞蹈藝術也有更多認識,體認藝術欣賞並不深奧,是開心的來源。例如趙天佑說:「在我觀念中的藝術,只是一群無聊的人為了打發時間,所做的事和物。看過這次表演後,我心中感到有點動心,原來藝術這麼地貼近你我,那麼的如此有感觸,不論是懷念童年,還是透過誇張的動作使大家會心一笑,這真的徹底的改變我對藝術的態度和認知,原來只要會使人開心也能叫作藝術」。蘇姿樺也有類似的體驗,她說:「這是我第一次看舞團表演,四位美麗舞者表演的主題是童年和扒手,她們的表演不以對話方式,而以眼神、肢體、聲音和一些簡單的小道具來使整個表演更加生動,她們表演的內容也跟我們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有關,讓我覺得,原來藝術欣賞並沒有想像中的難以理解」。透過有趣的主題開拓同學對舞蹈藝術的視野,促使同學願意以新的觀點認識藝術,走入藝術的殿堂,即是駐校藝術家活動的重要目的。
對舞蹈藝術產業的認識 對於舞蹈藝術產業與創意的認識,也是很有意義的收穫,同學觀察入微的指出:「我認為一個表演最重要的就是要投入在這一個表演裡面,能夠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微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是陳玳霖對舞蹈產業特性的觀察。另外,鄭涵如說:「他們去國外表演時做宣傳的服裝,整個就非常有創意,他們服裝頭飾的題材竟取自於中國的紅燈籠,有誰能想得出燈籠也能成為服裝的元素呢?」。吳翠鳳則觀察到:「舞者賦予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呈現在觀眾的眼前給予舞蹈生命,就好像人生在世如何過活一樣,通過自己的舞蹈告訴別人生活表達內心世界,細微的姿態,觸動人心!背後流了多少汗,多少辛酸,付出了多少努力,觀眾並不知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這些觀察如同種子般根植於同學的心理,日後,或許可能成為個人的創意與動力呢!
部份同學對活動整體觀感很感動。李綾同學是學過跳舞的,也曾想考舞蹈系,在整場講座中投入的聆聽,熱情的互動,講座後她有感而發的反省自己:「舞蹈給我的不止是舞蹈,而是認真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的學習,也讓我對所有感覺更深刻」,沒錯「生命的學習」是人生最主要的課題,「感覺」能力的培養正是一切創意、能力的根源,我們期待每位同學能有機會透過藝文活動體驗生命的學習,有助未來的發展。
來自大陸的方圓同學想法也很感人,她說:「舞蹈的道路註定是辛苦的,但只要熱愛它,堅持它,不管從幾歲開始跳舞,永遠不會晚。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小細節,只要善於觀察,細心總結,就能找到自己的藝術美感。生活處處皆美學,只要去看,去想,去發掘,就能在各個角落發現美的影子」。生命的種種正等著同學們去看、去想、去發掘,永遠不嫌晚。她更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小詩:「如果生活是一條道路,那麼美就是路途中兩旁的鮮花燦爛。如果夢想是一抔土壤,那麼堅持就是土壤中的養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真正堅持到最後的又是寥寥。不要害怕夢想是否來臨得過晚,只要你敢闖,對你而言,青春常在,未曾言老」。
看了同學的回饋,更促使老師們對舉辦藝文活動的堅持與熱情,通識教育的精神在於開拓視野,建立人格,涵育更有效更精深的專業能力,其中藝術活動的涉及面深廣、全面,具整合與融通性,投資雖不能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所灑的種子必有開花結果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