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72專論】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社區

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紀俊臣 今(2013)年10月27日、28日,承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的邀請,前往台中參訪環保成果。在這為期兩天的社區和學校參訪中,發現愈是邊遠的地方,愈能重視環境保護問題。 偏遠社區更有使命感 偏遠社區皆具有維護自己生活社區的使命感,用最自助的方式打造有機的社區,社區居民且都能分工合作,將自己生活社區的環境,不但打掃乾乾淨淨,而且各個有其特色,真令人佩服! 經過維護後的社區雖不一定賞心悅目,但卻能凸顯社區居民已有深厚的社區意識。透過活用空地環境栽植花木,在門楣上設計圖騰或意涵哲理的自我期許,顯示出社區居民增添生活情趣的動作。居民或許生活忙碌,卻能忙裡偷閒做些日常生活常看到,卻做不到的休閒,如書法、雕塑乃至製作竹器皿等。這次參訪的台中大坑國小,該校係採用能降低溫度,又節能的「綠屋頂」。可以肯定的是,透過學校道地的綠建築,改善了社區的生活環境。自助人助,參訪人潮自然絡繹不絕。 經此參訪,發現重視環境的生活社區,絕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只要民眾能有「環境意識」,而且社區中的意見領袖,也能登高一呼,以身作則,社區環境必能改觀,可用最節省的方法美化環境,甚至形成獨具一格的社區活方式。這是一個能為且可為的社區活動;社區居民有心整理環境,再髒亂的社區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觀,不但自己可以「樂活」、「慢活」,而且提供其他社區參訪,直可說是獨樂樂,也達到眾樂樂。 社區活化的原動力 在參訪過程中,曾與社區居民廣泛交談,發現這些社區居民未必都是當地的「原住民」,而是從其他地方因工作關係搬遷而來,彼等本是相當陌生不相往來,卻由於村(里)長的鼓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的協同,遂能將本不是那麼和樂的社區居民結合起來。趁著假日閒時,大家在一起動起手來,用起腦來,當然也有居民將家中用不著的桌子、椅子、木桶、磚瓦,乃至其他尚在使用的物品捐出來,提供社區活動使用。這種不因「善小而不為」的積極心態,正是社區可以活化的原動力,也是社區呈現特色的開始。 在長久住居的社區,由於都市化導致居民的生活步調不一,早九晚五,就算有在一起的時間。社區居民間普遍是疏離的、冷漠的;如今,卻在有心經營社區活動的理事長、總幹事的規劃和帶領下,社區逐漸活絡起來,大家都能感受到社區的溫暖,於是社區參與的興趣提高了,當然原本少有來往的社區住戶開始踏出家門與居民噓寒問暖,甚至也能趕早參加慢跑或打太極、跳土風舞,這是一個有互動、有交集的社區。 開放校園 提升社區空間價值 由於晨起的社區居民,需要寬敞的活動空間,國小或國中是一個很可充做「交流」的活動場所,如果學校方面亦能體會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將校園開放讓社區民眾使用,相信校園會因社區居民的步入,而感受到社區與學校融合的氣氛。學校的自由空氣,平時難得享受以致學校與社區距離就遠了。那些社區內的學校跟社區應該是「生命共同體」,卻因為缺乏「觸媒」,而難得感受融為一體的樂趣,社區居民孤孤單單,不正當的生活,就常在此種環境下生成,社區的意識似有若無,乃至完全沒有,是可以想像的。一個沒有生活互動的社區,其實只是一片土地而已,談不上社區的空間價值。 建立社區安全網絡 近些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其主要的目的多在能促進社區居民的互動,社區交流成為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種社區互動的情形,包括:環境整理和美化;尤其守望相助,都市社區發展最重要的活動內容,卻也是社區居民願意多加參與的緣由所在。社區並不是秘密的地方,如果不常參與就會感覺社區離我很遙遠,好像是一個秘密的地方。社區居民如果互動多就可以打破人際籓籬,走入社群接納左鄰右舍,社區的安全網絡就這樣建立起來。 這次參訪,可以看到社區環境並不是沒有改善的可能,能否改善的關鍵在於你我的選擇而已。如果選擇孤獨只知打掃門前雪,而有意無意忽略那些鄰居的「你丟我揀」,自然社區不可能乾淨,不僅如此,社區的死氣沉沉也可能使居民的互動成為奢侈的事;如果選擇活絡,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那些早起的鄰居,可在跳土風舞中感受幸福;在一片活樂的鄉野生活中,感受到希望。明天自然會再來! 讓社區成為門庭若市的好鄰居 在參訪中曾仔細的觀察各個社區民眾的互動,總覺得社區的互動係一件極為平常之事,社區居民的參與成為彼此的一件早課,早起就要早睡,這些早起的鄰居是社區的最好領頭羊,自然是促使社區活化的最大動力。家家戶戶想要過得好一點,就要將社區成為門庭若市的好鄰居,大家努力吧!社區的朋友! 檢視和策進社區總體營造 經由社區發展或稱社區總體營造,對於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從下列四個方面加以檢視和策進: 第一,社區居民係社區的主要參與者,應體認社區參與的重要與必要性。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政府定有「義務勞動法」,規定居民對生活環境,需要盡清掃的義務,每個20歲以上的居民,每年定有一定時間的「義務勞動」。由於居民均須走出家門,在大街小巷清理環境,所以社區環境都整理得乾淨,甚至還很能注意綠化和美化。曾幾何時,隨著義務勞動法之廢止,地方政府成立清潔隊→清潔處→以至今天的環境保護局,人民竟誤以為環境清潔是地方政府的責任,這是大錯特錯的事。社區居民應該知道社區環境是大家的生活空間,維護生活環境是社區居民共同的責任。如果我們居民多注意環境清潔,不破壞環境,不汙染環境,清潔隊員就可以少一點工作,那不就是「己利而利人」嗎?社區居民應該要體認這種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並且將他發揚光大,相信社區環境在居民參與中,會不斷的改善和美化,那是最美好的事! 第二,社區活動是共同的文化生活,社區領導人應熱心公益且積極經營。 在現代化的社會,人人都知道要有好的生活品質,於是有人購買上千萬或以億計的豪宅,以為這樣就能享有好的生活環境,就可以坐享好的生活品質。其實,豪宅生活就一定快樂嗎?近些年來,多少人由豪宅跳樓自殺,在豪宅裡感受不到快樂的生活。 社區居民要知道,居民的互動比自己在家裡孤芳自賞來得重要,我們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能夠有幸結識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才是人生最快樂,最有保障的事。古有明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如果為人子女不知孝順父母,不知兄友弟恭,將家人視如路人,如何在豪宅中享有溫暖?同樣的,如果離開家,在社區生活中完全空白,不參與社區活動,不知社區活動是居民的文化生活;對於熱心公益並且積極經營社區的領導人不知感恩,不知共襄盛舉,如何贏得鄰居的尊重。 一個人孤孤單單絕對不是好事,這是現代人最應該知道,亦須知道的日常生活守則。 第三,社區建設是精神建設與物質建設並重,並由基礎建設做起,唯有建設做好才可改善社區生活品質。 對於社區發展乃至社區總體建設,殆多認為是在推動社區民眾的參與。問題是參與什麼?這是許多居民很感困擾的事。理論上,社區參與是由社區環境的參與改善開始。蓋一個不重視環境的社區,必然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社區,不要說社區沒有人來參訪,就是在當地的居民,亦懶得參加在家而休息。因此,社區居民必然是冷漠的、疏離的。 要使社區居民互相往來、守望相助,就要使社區的居民群起響應。那要由何處參與呢?這是一個行動的選擇。比較可行的做法,就是清理水溝、打掃馬路等。這些就是基礎建設的範圍,基礎建設要做好,才是推動社區建設的第一步。事實上,社區建設包括精神和物質二種建設,能夠依一般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推動基礎建設,促使生活環境改善;然後,再由社區負責人推動社區發展的其他建設,相信必可得心應手,而且更感覺到「群的生活價值」,自然就願意貢獻生活經驗,甚至幫助鄰里居民的事,諸如:給老人送午餐、給病患照護,這是精神建設的實際貢獻。至說物質建設,提供空地給居民栽種,或辦理活動,甚至踴躍捐輸,皆是當下很受鼓舞的社區參與,也都是社區參與重要的活動項目。 第四,社區發展是一種自發性的文化生活,卻也可能成為一種受人敬重的公益活動,參訪乃是不可避免的事。 目前政府正在舉辦「模範社區」表揚,對於社區美化具有貢獻的人士,政府定期頒獎表揚,目的就在形成風氣,使很多人了解社區發展的社會價值,以致願意參與。基本上,社區發展是一種自發性的文化生活,必須在社區居民的熱心參與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才能看到成效。 社區活絡 居民共受益 過去的社區總體建設總是在基礎建設上努力,這固然是正確的,但基礎建設是社區活動的類型之一;在基礎建設外,尚有許多活動。對於個人的公共服務,不管是那種服務類型,都是值得的。我們認為社區居民必須由活動中體驗參與的價值;且能從中得到熱心公益的「心靜如鏡」的公益。如果大家都感受到活動的價值,就可鼓勵大家互相觀摩與參訪。不論那個縣(市)的社區皆在喚起民眾的社區意識,其最受敬佩,就是「成功不必在我」,大家都受益下,社區活絡起來了。 參訪可以喚起意識,而且能夠看到自己的優劣點,知所改進,對個人都是一種進步。社區活動的文化生活,真是好處多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