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意思很明白,僅在書本中尋求知識,不如實地去做一番研習。不過若能用心的去把行千里路與讀萬卷書結合起來,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台灣高等教育學府過剩,大學生人數過多但素質卻降低,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畢業即失業的壓力更存在於這一代年輕人的身上。因此若高等教育學府不提出培養學生競爭力的方法,則畢業的學生不能受企業所用,終究也會影響我們國家的競爭力。
近幾年台灣學界在所謂SCI或SSCI等指標之論文數量迅速累升,但經濟表現卻仍不如預期?除大環境不佳之原因外,學術知識的創造與產生,並沒有實際應用到產業界則是另一項隱憂。德國有名的雙軌教育制度使德國的產業界與學術界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使學校課程不致與產業界脫節,進而促進了德國在工業界上不凡的成就。而日本亦在2006年改革高校學習指導要領,提出產業教育振興方案,重點仍在使產業能與學校攜手擴大實務學習的機會。由此可見「產學合作」在先進國家與重視創新研發的國家中,是人才培育與產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若大學能從事產學合作,則一方面可以提供產業需要的技術、人力與服務;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大學師生在理論與實際中,學以致用。透過產學研發夥伴關係的建立,讓大學在創造知識、傳授知識、培育人才的過程能結合產業需求,從而發揮知識創造的效益。
今年本校推動五大盤點計畫,其中就包括「就業盤點」計畫。而如何使學生在畢業之後就能順利就業,就必須要有策略。本校目前所推展的「最後一哩路計畫」、「企業實習」與「雙師計畫」目的均在增加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緊密度,使學生能接觸企業運作。而透過「產學合作計畫」,除了可以學習該產業核心技術外,更可以鍛鍊學生對市場的敏感度,使學生及早了解市場或產業需求。例如學生可以了解所研發的產品能不能受到顧客的喜愛?想法、概念、理念是否為市場所接受?與課本所學有何差異?是否可上市(commercialized)?經過產學活動的洗禮,真正面對市場的挑戰,使自己成為就業市場中CP值很高的人。學生就業力的提高,則必能達到校長所揭櫫的「畢業即就業」的教育理念。
我們不希望在大學裡,企管系的學生不知如何做好顧客關係管理;財金系的學生沒有操作過金融相關活動;電機系不知如何修馬達、機械系不會機械設計,這些司空見慣的事實,將來都能消失。期待所有銘傳人都能透過產學計畫,做中學,學中做,達成就業、就學、立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