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63專論】你幸運嘛?分點給我吧!—談幸運的人際傳染性-2

幸運與你我的生活 舉例而言:台灣地區紅色女性內衣在農曆年前銷售量要高出許多,是因為認為紅色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民眾裝潢新屋或企業新建廠房會尋求風水師的意見,以打造能夠致富保平安的環境;部分的報章雜誌亦會定期刊登星座運勢的資訊,甚至投資理財也與星座生肖扯上關係;絕大多數的飯店電梯中找不到四樓,因為四與「死」諧音。不僅是華人有迷信的行為與信念,在西方一樣有難以計數的迷信想法,包括黑色十三號星期五是兇日、666意味著不吉利的魔鬼數字、接到新娘捧花會成為下一位新娘、或是打破鏡子會招致七年霉運等等。 許多人會對上述這些信念與行為嗤之以鼻,認為有違現代科學昌明社會的基本理性精神,但實際上我們卻往往深受其影響而不自知。舉個例子來說,您是否曾經在上次老師突然宣布要小考,而自己卻完全沒有準備時,希望可以幸運地「矇」對一些答案? 雖然周遭有關迷信的事件或作法俯拾皆是,但在學術上對於這些信念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偏好或者是選擇,卻了解非常有限。在這些少數研究中,Thomas Kramer和Lauren Block (2008)兩位學者透過操弄物品本身的幸運特性,發現消費者會對於不同幸運特性的產品在產品失敗時有不同的反應,帶有幸運意味的產品反而會導致更大的不滿意。更重要的是,迷信要發揮效果必須要在非意識(non-conscious)的層次上運作,一旦進入到意識層次則無法產生效果。 這意味著消費者在理智上雖然會否認迷信對我們的影響,但無形之中我們的行為卻深受其干擾。香港的姜宇威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則發現消費者面對帶有幸運意味的外在刺激時會產生比較高的知覺幸運,不但影響消費者估計自身贏得樂透彩的機率,也影響了參與摸彩的意願、對不同促銷手法的評估、甚至是財務投資的決策。 或許是當時有許多不如意之事,又或許是當時享有了太多的幸運,從2009年初開始,我踏上了這條探討幸運與生活的研究道路,從後續一連串的實驗中,我發現其實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非常容易受「幸運與否」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