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目標與價值,特別是通識教育,主要在培養學生思辨、知識、行動、品格的能力,這也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首先,思辨能力植基於獨立思考的習性,透過教育培養篩選知識的眼光,能由其中分辨真偽,並作出智慧的決定。面對現今網路媒體的無遠弗屆,錯誤與惡意的資訊充斥,不經由思考的接收訊息是一件危險的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在其《快思慢想》一書中描述了許多實驗與結論,顯示出直覺式的思考雖然可以快速做出反應,但卻經常讓人們忽略掉隱藏在背後的細節或陷阱。這容易促使人們對事情的認知偏頗,易將事件作出兩極化的判定,而無法進一步思考改善的可能性,並且隔絕了立場相異者間的了解與溝通。此外,網路上充斥的「憤青」言論,最容易引起事件的錯誤認知,並導致立場的偏頗與對立,如何分辨是非,不盲從,是時下網路資訊使用最大的挑戰。

大學教育最為外顯的功能是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除了專業知識的習得外,現代公民更要有獲取全球性知識的能力。全球化的國與國互動,不僅是外交問題,也會涉及個人的財富、工作與未來,如何洞悉時勢變化,不僅是國家層級的事,也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台灣經過70多年的戒嚴與國際孤立,對於與國際社群相關的知識一直缺乏,並養成不予重視的習性。新聞報導中甚少有國際要聞的報導與分析,政府官員缺乏國際外交的能力,都只是它的表徵。因此身於台灣,每個公民都需要自力自強,更努力於取得國際知識,擴大國際視野,才是培養國際觀,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開始。

在獲取資訊與具備專業知識後,如何將自己的理念與能力擴展出去,則需要行動力的發揮。當知道地球暖化會影響未來的生活時,個人的主張是甚麼?能做甚麼?都需要依靠行動去宣揚與實踐。例如本校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的賴宜伶學姊,因長期關心環保,近年以其獨具的創意與實際行動,在校期間即能建立全國性的網路社群,號召民眾響應國際350.org組織搶救地球的運動,而成為媒體大幅報導的對象,這證實在校同學也能夠發揮行動力,應用專業知識,宣揚自己的主張。

上述思辨、知識與行動的能力則必須以品格作為基礎,才能成為有益於人類的能力,否則就會形成災難。台灣目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約達40%,高品質的社會硬體建設亦有水準。但多年來不重視公民品格建設的結果是:生命的價值被低估,品德教育被漠視,使得人們的公德心無法提升,也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哈佛教授桑德爾在其《金錢買不到的東西》一書中提醒,資本主義社會要我們渴望物質,追求慾望,最容易使人無法把持,而越過道德紅線追求不當利益。

因此受教育的作用在提醒反省的態度,並加以約束。凡是公民社會的一份子,都必須恪遵符合品格規範的行為,才能保有享受公民社會自由的權利。

青年學子除了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優秀的現代公民,更可以進一步立志成為世界公民。除了要具備思辨、知識、行動、品格的能力外,還要以開放、好奇、創新及彈性的態度,面對多變與多元的地球村。從台灣開始,先了解閩南、客家、原住民、新移民等多元文化,以宏觀的眼光,細膩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地物,找出其中蘊含的國際潮流,而非以歐美主流文化為唯一的學習對象。再思考用甚麼樣的價值與理念,來讓台灣社會與公民生活領域變得更好,這正是將四項公民素養融入學習與生活最為簡單的起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