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37專論】面對環境災害下的建築發展-未來城市導向的案例

目前有更多的案例著眼於對未來城市的想像。雖然目前在技術發展和設備配合上仍有其不足之處,但在科技逐步發展中實現的機會也越來越大。 俄羅斯:方舟旅館 一個會浮動的酒店 這個與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 program Architecture for Disaster Relief 合作完成的設計案,體現的是未來城市的概念,殼狀造型,全透明外殼減少照明耗能,可抵抗地震衝擊,必要時可鬆脫並漂浮,具太陽能板及雨水收集功能,溫室可供食用生物的生長。這個設計沒有對於結構系統的完整考量。 克羅埃西亞:太陽能火山帳蓬屋 具有抗震功能的太陽能屋 帳蓬屋(All-Seasons Tent Tower) 以混凝土核心和複合列柱系統以確保抗震效果及安全。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建築物為了符合能源需求,其間配有兩座太陽能源系統,屋頂嵌入式太陽能光電板也可供應全年用電。內部配置有旅館、公寓、商店、商業中心、SPA、泳池、酒吧和車庫。立面覆蓋著網狀綠皮,及其混凝土樓板埋管系統,使得建築物冬暖夏涼。 海地豐收城:漂浮屋 低密度配置的自給自足城市 海地是災害問題相對較多的國家,其防災規劃也開始著眼於複合型災害的思考,所以許多歐美的設計師和規劃師常將海地做為其發想的實驗對象。 海地豐收城,是農業及工業都能自給自足的濱海漂浮城。直徑兩英哩,以水道運河劃分成四等份,建物以海底纜繩固定在海床上,雖較有彈性但穩定性相對較低。利用2009年地震的瓦礫碎片及廢石塊用做防波堤。此外低密度配置及低承載量的設計,降低受暴風雨的影響,同時也是防災建築進一步的發想,從單一建築物到整體社區發展的概念。 海地:珊瑚屋 相互串連被動的生態住宅 海地珊瑚屋是未來生態村的概念,構想來自於地球上最具生態多樣性的珊瑚礁、流體和有機形狀,並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為基礎。社區建造於大規模抗震混凝土墩上,建築體採吸收地震波抗震地下室,建築物以橫向水平環流連接,每一個單元設有兩個被動式節能屋(passive houses)(金屬結構和熱帶木材的立面)。建築結構由八脊柱列整合連結,透過中軸線穿越整個生態村的兩層建築物。 屋頂農園可種植食物。居民可利用屋頂的回收再生裝置將廚餘轉化成肥料。透過風力、太陽能和潮汐等自然發電方式,藉由屋頂上的曲線遮陽板在太陽能電池板上,收集太陽的能量和風力渦輪機做為電力來源,達到能源自給自足,進而減少碳排放量。建築師亦強調水和能源都可回收再利用,例如海洋熱能在碼頭區進行轉換,讓深水區及地表水區的水源及利用有所區隔,水經過淨化處理才再次流入海中。 未來世界:睡蓮漂浮生態城 一種仿生態靈感而建的城市 睡蓮漂浮生態城市是替2100年的「生態難民」所設計的兩棲自給自足城市,能容納50,000人,有足夠的植物和動物,以維持生活。底部還有一個能過濾雨水的潛入潟湖。這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漂浮城市的概念,為未來的氣候變化難民提供棲身之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