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25】課堂隨筆/與外籍同學面對面 文化衝擊促成長

文/通識中心副教授蘇芊玲 近幾年,為數不少的外籍生已成為銘傳校園特色,也是學校追求國際化的落實。為深刻理解外籍同學的台灣經驗,促成和本地同學的雙向交流,通識教育中心特別在本學期舉辦了兩場「與外籍同學面對面」座談會。 兩場座談會分別於4/19和4/26在基河校區舉行,由通識中心主任楊錦潭和蘇芊玲老師主持。兩次都有近20位同學出席,其中外籍同學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大多是交換學生,預計在銘傳待一個學期。 第一次座談很熱烈,許多外籍同學分享他們在銘傳的種種觀察,並和自己的國家做比較。他們首先提到銘傳的上課方式,有非常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和課程安排,大部分的課由老師講授,同學在課堂較少發言。但許多老師會鼓勵同學表達意見,也很重視同學的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這和歐美國家的大學強調個人獨立完成學習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個特別的現象是外籍同學非常困惑、也無法認同的,就是台灣同學居然在上課時間大剌剌地吃東西或睡覺。他們說,在他們國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若真有人敢這樣做,一定會被老師請出去。他們花好長時間探討此現象背後原因:是不是台灣上大學太方便,以致大家不當回事;是不是有很多台灣大學生是被父母期待、而不是自己想來讀大學,以致學習動機較低落,也較沒有責任感,不覺得自己用了許多國家資源,應該珍惜,等等。針對這些疑問,本地同學也做了一些回應。 他們也談到,在外國,有比較高比例的大學生需要自己付學費和生活費,也因此養成年輕人更高的獨立性。他們當中有一些人去過中國,或在來台灣之前聽說很多關於中國的事,來了之後,他們普遍覺得台灣和中國很不同,台灣的民主化較深,社會較多元,學生較活潑,創造力較強。 他們當然也都提到台灣的美食,以及人們的友善,但來自南美或非洲的同學對這一點並不完全同意,他們覺得,不同膚色的人被對待的方式還是有所差異。 第二次座談,外籍同學分享在銘傳校園辦事和生活經驗,他們認為學校許多同仁做事非常有效率,對外籍同學提供及時、很好的服務,但有時還是難免官僚,譬如,第一線人員很少能自己做決定,常常需要請示上級意見。 外籍同學認為銘傳校園很漂亮,他們說,有一個座落在山丘上,又距離市中心這麼近這麼方便的位置,是非常難得,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可俯瞰四週美麗景色。來自俄國同學特別提到,在銘傳校園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走出教室便可以接觸到新鮮空氣和燦爛陽光,不像在一些國家,可能整天都被關在大建築物裡,見不到天日。德國同學則提到,在德國,只要有學生想就學,學校不能以沒有無障礙設施為理由加以拒絕,但台北校區陡峭、階梯又多,無障礙環境不足,若有肢體不方便同學要就讀,該怎麼辦? 此外,許多外籍同學都會把握在台時間到各處去旅行,除了稱讚台灣各地美景之外,到處都碰到熱情友善、隨時提供協助的人們,也令他們讚不絕口。台灣旅遊資訊建置得非常系統化,很方便需要的人取得和使用,也是一大優點。 最後有人提到,不懂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年輕女性,即使在一般的日子也喜歡化濃妝,他們說太人工真的不美。還有,怎麼穿衣服(dress code),什麼時候該或不該穿得正式,也是外國人較難掌握的。 本次本地同學都來自台灣以外各不同縣市,分享了台灣很多南北差距的問題,如工作機會、教育資源、交通建設等等,讓外籍同學對台灣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兩次座談,無論對外籍或本地同學而言,確實有達到交流的目的,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活動以後應該多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