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欄

銘傳人觀點|趙敏如校友提出關稅非終點 轉型才是起點

林妙影/台北報導

銘傳大學會計系校友、KPMG安侯建業亞太業務發展中心新馬區主持會計師趙敏如 (上圖左2),日前接受《今周刊》專訪,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引起的全球震撼,提出獨到見解——關稅非終點,轉型才是起點。

趙敏如指出,關稅高牆並非死路一條,台商面對變局更需智慧轉動。她認為,地緣政治板塊的挪移與供應鏈的斷鏈重組,已成為企業主無法迴避的新常態。當「單一製造基地」模式風險劇增,一個集體焦慮縈繞在決策者心頭——「下一步,該往哪裡去?」台商不應只是被動分散風險,而要為提升全球競爭力主動出擊。

憑藉多年深耕東南亞市場的經驗,趙敏如為正迷惘中的企業,擘劃出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為主的清晰路徑。她指出,臺商的布局策略已轉為「滾動式」觀望,不再將生產線集中於單一國家,而是分散至東南亞各國,以降低政治與貿易風險。

她回顧,今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課徵關稅後,猶如一把懸在亞洲製造商頭上的利劍。然而,在KPMG安侯建業的觀察中,台商並未倉促遷廠,反而展現出彈性與智慧。趙敏如指出,關鍵第一步不是遷廠,而是追溯供應鏈終點。許多台商產品的終端客戶並非美國,因此選擇與客戶協商,將貨物轉送第三地加工,以避開高昂關稅成本。

若產品確實銷往美國,台商自中美貿易戰以來,也能以「滾動式觀望」與「分散布局」策略應對。他們不再將所有賭注押在單一國家,而是在越南、泰國、印尼等地「以租代買」,建立小規模產線試水溫,穩健管理地緣政治風險。這份彈性與智慧,正是台商面對全球經貿變局的應對之道。

趙敏如進一步指出,企業選擇設廠地點時,可遵循幾項心法。首先,「先內後外,自我定位」——企業應先盤點核心能力,清楚界定哪些業務該留在台灣(如研發中心),哪些適合外移。其次,要具備超越關稅的全局思維,不僅看關稅,更要評估當地稅制、投資抵減、原料成本與公司設立效率等因素。

最後,企業必須找到專業的「陪跑員」。趙敏如表示,KPMG安侯建業的角色已從後端財稅顧問,延伸為前端策略夥伴;在陌生法規與文化環境中,專業夥伴的價值,就是協助企業避開冤枉路。

她強調,在充滿變數的時代,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找到單一完美地點,而是建立具韌性與協同效應的「區域網絡」。「星馬雙引擎」正是實現此目標的理想藍圖。


📌 專欄資訊
〈銘傳人觀點〉聚焦各領域師長校友的觀察與行動故事,分享銘傳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實踐與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