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通識李慧慧老師 出版《城市與河川共構的阿美族風貌:今日大嵙崁民族誌》
【本刊訊】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教育文化科科長李慧慧將於11/4發表新書《城市與河川共構的阿美族風貌:今日大嵙崁民族誌》,由秀威資訊出版。這是一部水意盎然的都市民族誌,從大漢溪畔瑞興、撒烏瓦知與崁津三個河岸部落,見證「新都鄉文化」已在桃園大溪的城市落地生根。
李慧慧,出生於桃園復興枕頭山部落,泰雅族名Aho Batu,政治大學民族學碩士、台灣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科長、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都市人類學、遷移史、族群關係。
《城市與河川共構的阿美族風貌:今日大嵙崁民族誌》源自李慧慧老師在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2018年的博士班論文《原住民新都鄉文化之形成:桃園大漢溪阿美族的河川與城市共構脈絡》改寫而成。以瑞興、撒烏瓦知、崁津三個河岸部落為例,揭示部落的族人如何透過「市造、時造、自造」展現典範價值,既保存了田園採集的生活方式,又能在樂舞、飲食、信仰、觀光之間呈現文化轉化的創意。
當族人的傳統文化基因與都市基因交融,多元豐富的「新都鄉文化」於焉誕生:大漢溪畔的荒草地,從而因部落祭儀與日常實踐,成為都市多元文化的櫥窗;自行車道、公園與阿美族的日常並存,成為兼具生態教育、觀光景點、族群共融的公共空間。
李慧慧老師在自序中提到,有鑑於發現在都市中結識的年輕一代阿美族朋友,他們已難以精準指出自己的原鄉或部落。這樣的世代差異,使她更深刻意識到都市經驗如何鬆動了族群與原鄉的連結,也觸發了對「都市原住民」生存景況的研究興趣。
這本書不僅是對都市阿美族生命經驗的紀錄,也是對台灣都市人類學與原住民族研究的一次回應。從水庫淹沒區的泰雅族遷徙,到都市河川邊的阿美族落腳,不斷嘗試連結水、土地、城市與人的生命故事。期待持續拓展「多點民族誌」的視野,關注不同族群如何在都市邊緣、跨國移動與文化轉譯,形塑新的身份與共同體。這將不只是人類學的課題,也是台灣社會如何理解多元性的核心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