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林妙影
雙語教育最終目標,在於培養每個人具有寬宏的視野、深廣的心胸;並且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有一個好奇、善良的純潔心靈。當然,雙語教育的先決條件是:讓每個人除了深諳自己的母域外,還能充分駕馭另一種語言,甚至多種語言的能力。最後能讓兩種文化的衝擊融合成一股強大的匯流,流淌在自己的身體裡、血液裡。—摘自前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取捨之間》
2024年3月23日,畢業50餘年的加拿大沙省華語學校校長夏于其敏校友回到母校,在67週年校慶酒會上,在銘傳大學校友總會主辦的「30回銘」活動中,觸動她對母校的濃烈情懷。明年她將再度帶學生來銘傳進行海外研習活動,藉由華語教育再續銘傳情緣。
設立沙省華語學校
夏于其敏當年因夫婿夏毓慧赴美攻讀學位,陪同前往,後來夏先生取得遺傳學博士,轉任教於加拿大沙省的薩斯卡其灣省立大學(老移民稱沙省大學)而從美國遷移到加拿大。落腳沙省後,考量孩子長期在英文語系國家會忘記母語,內心萌生推動華語教學的念頭,執行力很強的她,履及劍及,讓設校夢想成真,1978年先在沙城國語學校擔任中文教學,1990年招集三位僑胞合資增設粵語班,與老僑社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校名改為沙城華語學校,並以兩年的時間編寫第一部沙省高中學分班教學綱領,正式獲省教育部認證。一頭栽進加拿大沙省中文學校的學務與教務中。為了吸引孩子上中文學校,她用盡18般舞藝,精進教學法,絞盡腦汁規劃課程及活動,並增設課外活動班, 讓孩子們接觸到- 扯鈴, 舞獅,民族舞蹈等課程。 全心全意想著如何讓中文教學活潑生動。以僑委會提供的課本和錄影帶 做基礎,融入國外生活的題材,啟發孩子學習動力。
迄今40餘載,全家總動員為華語教育努力不懈。小地方,真功夫,她的努力也被看到,1999年受聘沙省大學語言文化系,建立了教授傳統中文及文化課程,也是該大學唯一教授華語,以正體字來傳授中文教育的教授。夏于其敏先後帶領沙省的高中生及大學生與臺中國立文華高中和銘傳大學做中文交流學習。在加國的主流文化中,大力宣揚台灣本土及中華傳統文化。 擔任沙城多元祖裔語文學校理事會主席至今達22年,每年提供2000多名移民學生在32所祖裔語文學校繼續學習自己的母語。2009年於沙省大學舉辦並主持全加中文學校教育會議。1980年受邀當地非盈利的民營電台製作華語節目,成為沙省第一個中文的廣播節目- 沙城華聲, 義務主持節目至今達40多年;2005年被推薦為加西廣播電視媒體監委;除中文教學外,2001-2006亦曾擔任僑居地第一位女性移民的警政督導委員,並任市府族群關係委員會委員。

大力宣揚中華文化
推展僑教工作不餘遺力的夏于其敏,1985年起全家出動在全市每年一度的民俗節,與二十餘個不同族裔在一周的時間爭相宣揚各自文化。1992年更邀了日韓兩所語文學校成立亞洲館,成為多年來最具文化特色,並持續在全展中排名非冠及亞的特優榜次。在這30多年中,夏于其敏曾擔任義工協調、文藝節目製作、全館執行長及全館總監,從清潔、跑腿到招待貴賓等,熱心參與。
因駐外單位看到她對中文教育的執著和打拚,不斷給與鼓勵和支持,使得華校在以歐語系為主的内陸大省,超越了德語,西班牙和烏克蘭語的社區祖裔語文學校。這是僑社教育工作者的任勞任怨和主管單位奠下的基礎。
夏于其敏堅守崗位40多年,於2020年獲海華基金會頒贈海外師鐸獎的殊榮。她表示,今天在華文教育這個領域的各位教育先進、同僚和僑社熱心的志工朋友們,都是為捍衛本土及中華語言、文化、傳統倫理和歷史傳承努力多年的一群。走這段路艱辛備嘗,可是我們仍然沒有放棄,抱著希望和信心向前行,在接受新世紀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前人種樹的辛勞和奠定的基礎。因為深知,一個社會靠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為骨幹,倫理道德的規範和歷史文化的傳承為靈魂和肌肉,才能顯現出社會整體的精、氣、神,因此,義不容辭肩負這份人文素養培訓工作。
榮獲海外師鐸獎殊榮
對於獲得海外師鐸獎,夏于其敏說,這是一個意外的榮譽和肯定,她想起 Beethoven’ s words, “To play a wrong note is insignificant; to play it without passion is inexcusable”,簡譯貝多芬的話是,「演奏了一個錯誤的音符不打緊;但演奏時沒有心,沒有激情是不可原諒的」。她衷心感謝溫哥華葉憲年校長和駐外同仁的支持和鼓勵,身處偏遠內陸城市很難引人關注。一來因華人少,二來不善敲鑼打鼓,始終秉持默默耕耘的行事態度。
數十年如一日,夏于其敏基於要讓孩子們接受東西兩種文化的洗禮,創造中文環境,讓孩子熟悉自己的母語;用對自己孩子的愛和包容,接納其他孩子。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忘本-將生長地和經歷傳承後代。每個人都曾是另一塊土地的新移民,將心比心,互相切磋。從華語教育經驗,她看到孩子的無限潛力。她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引導,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們多少能了解一些基本的歷史根源和文化。
夏于其敏語重心長地說,就算你有再好的專業成就,但是, 沒有文化的熏陶,表達能力無法做到全面,在傳授或宣揚的時候,也可能無法收到極至的效果。孩子生活在大熔爐的國外,必須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種融合相處,而雙語的學習,已成為多種文化間溝通的橋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要素。

最大的成就來自學生
她覺得,小孩學習語言與大人不同,大人往往帶著動機讓自己持續學習,小孩主要靠大人去製造引發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漸漸體會中華文化的價值。對於讀高中的孩子來說,中文學校的朋友很重要。為什麼?因為他們逐漸了解,自己雖然是加拿大人,但是也同時有著和父母,祖先同樣的根。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學校,而在周末,中文學校把他們這些有著相似成長文化背景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特殊的、互相鼓勵的社交圈。她欣慰地憶起,多年前,一位畢業多年的中文學校學生囘香港結婚,特邀請他們參加,在婚宴上很多年輕人前來打招呼和照相,原來都是以前中文學校的學生, 感謝老師深植了他們的國語和中文的根。當時覺得,這是投入華語教育最大的成就。
夏于其敏謙稱自己是一位鄉下人的校友,蟄居加拿大沙省數十年,只為了深耕華語教育。這些默默耕耘的成果,上蒼是看到的,因此曾獲國際女青年會的傑出女青年獎, 英女王勛章,及當地媒體界在沙城百年慶時,被列爲對沙城最有貢獻的100位人物名單中,海外師鐸獎等。一切的榮耀,她歸之於家人的同心協力,因為上了華語教育之船,深厚的情感和使命感,讓她下不了船,只好甘之如飴,家人也只能同舟共渡,持續灌溉這塊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