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欄

悠遊書海|避開大數據時代的自以為是|數據領航悅讀會 莊東燐

本書書名原文是How We Know What Isn’t So: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台灣翻成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實際上是認知心理學的範疇。人類想在新媒體盛行及大數據時代下生存,就該對人性有更深層的認識,掌握過去錯誤的思考模式,避免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此書舉六個常見錯誤,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人類是否會過度依賴統計數據及分析的結果,導致判斷錯誤或者被引導至某個已被預設好的範疇裡? 然過去科學的進步,亦是從許多假設中被驗證,不斷推翻前面結果的演繹過程,沒有盡頭;如果人類過度依賴統計數據,是否會障礙科學的進步? 相反的,人類在判斷事情的抉擇過程,往往都會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理性、客觀的,但實際上認知是否正確卻沒有任何可靠的依據,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而是根據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在理想狀況下,認知與推理缺陷不會浮上檯面,但現實世界並不理想,人們大多數獲得的各種資訊是無法準確反應實際情況,反倒是殘缺不全、沒有邏輯、雜亂無章、無法聚焦,想要準確解讀資訊,卻往往弄巧成拙,暴露判斷缺陷,深陷錯誤認知。
這本書圍繞著幾個核心的重點,面對數據,面對認知,人類還有很多需要學習,雖然書中有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道理,但仔細閱讀,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很多行為都可以與日常生活經驗做對比,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數據與認知行為上取得平衡,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成為真正理性客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