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欄

生活專題| 在平凡中看見光 在光裡尋找美

撰文.攝影/吳隆浩 (Andy C Wu)  |攝影美學社指導老師|
從前,每天都被要求練習寫日記,對當時還不熟稔文字表達的我,總是敷衍地紀錄下每天早餐吃什麼。過了整學期累積下來無數篇的日記,只要翻開第一頁,就能「一言以蔽之」全部讀完。那時候還不明白,簡單平凡的生活,處處藏著不凡的美好。 自從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普及,攝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在接觸攝影之後,感覺平常生活周遭,再微小的事物都變得有趣,再平凡的經歷透過影像,都能在往後變成會心一笑的回憶。從那刻起,我決定用影像來寫日記。而這次不再是流水帳了。 
——
>>觀察陰影,尋找光
在寫日記前的第一件事,是學習「在平凡中看見光,在光裡尋找美。」一開始,這件事情並不容易。每天早上醒來,我們就是活在明亮之中,「陽光、空氣、水」,這三個詞掛在嘴上,說起來毫不費力,但說著說著卻也是最容易被我們所遺忘的東西。 不過說到底,該如何掘取光線呢?我個人覺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尋找影子。畢竟有光就有影!找到影子後往回看,就會得到光。而透過影子的形狀與方向,我們可以了解光的亮度強弱、以及光的方向性。發現光之後,便可以嘗試抓住它。一開始可以從黑白攝影下手,把顏色從你的眼界上關閉之後,你便能夠更細細體會光影的變化,也能夠發現影子有無窮呈現的方式,不同影子的明暗對比也能形成各種有趣的形式。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訓練方式,一個追尋光的過程。
>>切割畫面,畫面平衡和諧
順利習得「捕捉到光影的變化」這項技能之後,便能善用光線與影子們來切割畫面,讓畫面的每個角落、每個物件的比重達到平衡,整體看起來乾淨一致。 但其實也不用一味地全都是直線的切割,可以善用生活中看到的曲線,重新分配畫面的重量,有時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運用不同的陰影明暗,去切割不同的區塊,即可創造出一種較為活潑、看起來沒那麼呆板的畫面。這其實是我個人拍攝時的習慣,也可以說是怪癖,就是特別鍾愛物件的「局部」。有一種在大千世界中,細數當中美好細節的感覺。朋友之間很常問我「這是在哪裡拍的?」我每次都笑笑著回覆「這個在台北。而我把所有的寶藏都留在那裡了,想要的就去尋找吧!」
此外,我也發現到一件事,當你無法在一個畫面當中獲取到足夠的資訊時,我們的想像力會自動地腦補成我們所熟悉的事情,也就會變成,同樣一張照片,觀者卻有千萬種不同解讀。
>>色彩計畫
在逐漸熟練對光的掌握度之後。便可重新打開色彩的開關,學習新技能「培養自己對於色彩的敏銳度」,什麼顏色是互為鄰近?什麼顏色互為對比?例如,我最愛去的「我都念IKEA」的標誌,就是最棒的對比色。藍底黃字的招牌,在整條路上無比搶眼,也默默的搶走我的無數金錢;雖然招牌是人為的,但是我們也是在大自然中學習,好比花卉,各個奼紫嫣紅,就是我們最好的素材。掌握顏色,就能夠掌握眼球。宛若IKEA的招牌。倘若不希望荷包大為失血,倒是有一種相對便宜的練習方式,在路上連續記住十個經過你身邊的人,他們的穿著打扮,什麼顏色的上衣、褲子、鞋子、背包、到配件的顏色等等。如能達到倒背如流的境界,那便是另一個新世界。
>>學會等待
「想要成為攝影師,你必須從走得很慢開始。」張雍說。
好的作品不會橫空出世,畫面中顏色的排列也不會是永遠你想要的樣子。這時候我們就必須適時的去構思我們的畫面,等待或是安排。我個人比較偏好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所以等待就變成了我的選項,不過也不是痴痴地空等,有時候我還是會先預設陷阱。如左下方這照片,那天去剛好看到有一台紅色的復古跑車,當下便閃過這樣的念頭「如果它待會開走,對映著群山的綠、天空的藍,應該會很美麗吧?」便開始尋找能呈現心目中最完美影像的角度,車子必須開到哪裡才要按下快門?默默把畫面反覆想過幾次,然後便是開始摒息等待。約莫二十分鐘之後,才有如此趨近心中那絕美的畫面。
>>選定好器材,並像是對另一半一樣,愛上他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把你的器材當做另一半來疼,每天帶他出門、上山下海、賞花賞月賞秋香。「能每天都背著出門的,才是好相機。」我個人是選擇使用底片相機,在追求速食文化的數位時代,回歸最樸實的拍攝方式。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我認為底片相較於數位,中間少了電腦的演算,彷彿不再備受控制。而底片對於光的反應,是化學性的,比起數位,似乎更貼近大自然、更有生命力。另外,在拍攝底片時,因為少了電腦的輔助,沒有機器幫你算曝光值、自動對焦。在拍攝的那一刻,整個時空似乎都平靜了下來,你所專注的,只剩下你眼前的景色伴隨著你的呼吸與心跳。「拍底片不是什麼比較厲害,而是心態上認真一點。因為張張都是錢嘛!」
>>瘋狂拍的同時,適時地停下腳步,回頭看看自己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重新檢視自己所拍的照片,並且挑出那個階段心目中的前十名。而何謂好的作品?「好」不是建立在網路平台上聲量的多寡,好或不好,只有自己才知道,那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把尺,一種自我的要求與實踐,一種對於美的評斷。 「你把一張照片洗出來,貼在每天起床都看得到的地方,如果一個月後,它還是安穩如初的黏在那,那它代表了在你心中的地位。」一個老師曾如此對我說過。 這一張,算是我最常拿出來分享的作品了。拍攝於六年前,我人生中的第5捲底片、第181張底片影像。當時手中拿著第一台自己買的底片相機,第一次拍櫻花。看到蜜蜂的當下,手超級抖,畢竟要自己手動對焦、而且還是70-200mm的長鏡頭,視野範圍超級小,現在想想都很可笑,當時連過片都還不夠果決,但在反光鏡放下來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中了!」大叫一聲還驚動到旁邊的老爸,只看他的臉上只有狐疑,而我卻笑臉滿盈。 「埋首春日的花香。」它掛在我的床頭上,五年有餘,每天看都會想起當初拍攝的當下,那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及知道成功拍下後的雀躍不已。每天看,都不會膩。
>>就算是同樣的景點,也要嘗試不一樣
雖然會有自己喜歡或習慣的題材,但在歸納出自己的口味之前,總是會進入一個階段的茫然時期,就算是出去走走,也可能會淪為怎麼拍都是跟大家一樣得窘境。這時候我會慶幸一陣,因為有這種自覺的時候,就是突破的契機!如果我能找出一個跟別人拍起來不太一樣的角度,是不是又成長一些了呢?「只要每次多跟別人不一樣『一點點』,不用多,就一點點就好,日積月累之後,你就能跟別人不一樣。」多嘗試用不同的角度、或更換鏡頭的焦段、要廣角一點抑或是要特寫一點,透過自己在內心中反覆的答辯,往往都能另闢蹊徑。這個過程是讓我又悲又喜的思想碰撞。只要跟別人稍微不一樣,你就會找到前往新世界的鑰匙。
>>放下相機,用心生活
相機或手機畢竟只是一種傳達的媒介,而在試圖表達的同時,有時也要適度的放下器材。用我們與生俱來的相機──眼睛,好好去感受這個世界、好好地享受生活。 我們註定在不同的時間遇見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拼拼湊湊成就了現在的我們。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快門凝結美的瞬間,好好撿起碎片,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