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901專論】找到流暢且能落實學習成效的調性-從教學典範到學習典範

觀光系主任/林青蓉

近年來,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愈來愈受到重視,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已經從強調提供教學的「教學典範」,逐漸轉向重視學生學習的「學習典範」。我深刻體認到在學習典範中,教師不再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習方法的助長者,是學習團隊中與學生互動、創造學生學習發展的教練。每學期剛開學時,我都會在課堂上多花一點時間,和同學一起探索教與學的共同成長目標,同時也會鼓勵學生和我一起打破傳統單向知識傳遞的僵固學習模式,朝向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學習的方向努力。

通識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培育具有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大學生。因此,我認為在教授通識課程時,不宜過度強調心智活動和理性抽象思考,而是要納入生命全方位的生活經驗,並回應人類生活經驗中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自我經驗和他人、環境之間的互動連結,才能從自我關懷擴展到對他人、周遭事物、乃至於宇宙萬物的關懷;也就是陪伴學生在成長歷程中,面對和反省如何回應生活中的真實情意。

為此,我在教學上會提供許多對話交流與互動討論的回饋機制,營造充滿關懷且師生互動良好的學習環境與開放氛圍,嘗試讓學生體悟到知識、價值與情感的內在關連,以激發其動機,發展有意義的、與生命經驗相關的學習。重視每位學生的發言、同理學生的情感表露、鼓勵學生自行蒐集、分析和解讀資料、以及不吝經常給予學生讚許,是我一路陪伴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策略。

另外,在教學策略與學習活動設計上,我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經驗學習」。98學年度我參加了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的「創新教學工作坊CDTW」,繼而又於99學年度參加本校教學暨學習資源中心舉辦之「課程重構計畫」,以「環境保護概論」這門課程為實驗,將「做中學」應用於大學環境教育的教學與課程設計,使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更符合「學習典範」之精神。隨著每學年的教學改進,逐步實踐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學習過程和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形式。

100及101學年度的第1學期兩度獲得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B類通識課程計畫」經費補助,使我有機會嘗試改革過程中所做的另一項努力,也就是落實通識教育「跨領域統整」的理念與精神,規劃出融通、貫穿的課程內容,跳出早期授課只強調自然科學對環境問題成因、影響及解決方法探討的狹窄範疇,開始納入環境倫理、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行動等融通性的討論與實作練習,使能織錦出知識、情意、技能交錯的學習內涵,讓課程更能落實環境教育培養具備環境行動公民的目標。

在課程改造的過程中,帶領自己和學生穿越恐懼是最大的挑戰,如何將學生從僵固、被動的學習慣性中拋甩出來,又要不傷及師生之間的和諧與信任,著實是一種藝術。說故事,而且是說能夠讓學生心靈被觸動到的故事,是這項藝術很重要的一種策略。很開心這幾年混雜著挫敗感與成就感的摸索與嘗試,已經從學生學習後做出的轉變看到小小曙光;也在現行課程教學模式中,逐漸找到一種流暢且能落實學習成效的節奏感與調性。

在教育的崗位上,我對自己的期許是:教『學』,而不是教『書』,當個學習教練、引導者和分享者,營造學習的場景、平台與氛圍,設計創新的學習活動,帶領自己和學生一起穿越恐懼。我也時時期勉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看見自己學習的樣子,享受學習帶來的挑戰與成就,進而在學習中發現自己是個完整的人。我很感謝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學校和通識教育中心的同仁,一直給我極大的支持與鼓勵,我更感謝許多勇於踏上學習之路的可愛學生們,陪伴我一起共同成長。

當學生們因為我的教學而受惠的同時,也無限增益個人生命的完整性與圓滿,這樣的回饋將會支持我更堅定、喜樂地在通識教育這條道路上,繼續追求進步與成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