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87專論】夾腳拖與iPad直播模式帶動的新媒體革命

新聞學系系主任/孔令信

318太陽花學運不但打破台灣長期以來朝野政黨對抗的生態,更成功地進行了一場新媒體vs.主流媒體的大革命。 318當天晚上短短7個小時學生會成功完成占領國會行動,從策劃到行動採取的是最傳統的口傳指令,主要是怕情治單位從手機與網路攔截到訊息。他們規劃一旦成功時,接下來就是如何把行動聲明以最快速度向外發送。這時候當然就要運用手機、電腦與網路等新媒體。

因此,當在議場外苦守的主流媒體只能旁敲側擊,期望能有深入突破之際。學生已在議場內以平板和手機架設直播的轉播點,將議場內的訊息放送出來,場外接應的學生則另架設轉播點,手機畫面不穩,改架攝影機直播,場內場外即時連線,24小時內即有百萬人點閱。這樣發動新媒體宣傳攻勢,直接衝擊主流媒體的傳播模式。

零時政府的傳播概念

學運期間(3/18-4/10)數位原生族的學生運用了創新IT(資訊科技)來凝聚他們的訴求與支持者,他們自動自發地在最短時間建構起網路並提供相關服務,很快地布建好整個運動的神經脈絡,不但直接掌握到現場的話語權,更快速地吸引外圍支持學生的能量,讓更多人願意加入形成「病菌式傳播」的串聯。實際上學生已經成功地創造由網路號召+社群媒體,帶動實際走進議場與街頭的新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從議場內的廣播直接傳送到外場,靠得是50位PA(Public Address)聲控人員在現場布線與輪班操作,從音響的中控心臟-混音器(Mixer)、擴大機(Amplifier)、加上內外場喇叭(Speakers)一系列地構成聲音調變管道,讓場內與場外能夠連成一氣,也讓不同意見可以在共同的平台上發聲。 在資訊的傳播與運用上,學生結合了夾腳拖與iPad(平板電腦,行動載體)進行直播環境的開展,「原本3G走不通,隨即架設了Wimax行動無線網路基地台。接著開始拉60M/15M的雙向專線。將拉進議場的有線網路擴增成無線網路。」學生運用「零時政府(GΦV)」網站(g0v.today)做為資訊入口,透過 HackFolder 許多都被整理在這個g0v入口網站。學生或支持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使用UStream看影音轉播、文字(包括英文)轉播、影音紀錄、新聞整理(服貿東西軍)。

學生所謂的「零時政府」(即「自動自發」代表詞),就是看到了問題,然後發起了一項任務(挖坑),接著在社群裡提出,有人看到任務需求(坑洞),就開始解決任務(填坑)。學運期間不斷地有創新的IDEAS爆發出來,主要的動力就是學生們願意自動自發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就像為了讓這次反服貿事件廣告上刊到紐約時報,並讓閱讀者看完廣告後能取得更多資訊,有人一天內打造 4am.tw 網站,這個設計除了以時間軸的方式述說服貿事件外,更符合廣告設計風格並有適應手機閱讀的版型。 為了號召學生到立法院排班,學生們設計了「反服貿立法院Facebook好友排班表」網站,使用自己FB帳號登入,馬上就可以了解朋友或同學在立院排班的現況,自己也可以隨時加入排班。

有人運用Google Map製作了「占領立法院地圖」提供給不熟悉立院周遭環境的外地學生參考。330當天的遊行盛況與人數到底有多少?一位PTT鄉民透過台北市政府 GIS 圖資及 Google Earth Autocad 算出實際的遊行人數,建立了一個科學化計算人數新指標。 學生更大量地運用社群媒體,就像330大遊行那天,透過使用者在 Facebook 上面的打卡數字,並以光圈的方式展現出民眾在該地的影響力。還有透過整理服貿東西軍上的新聞,加上媒體來源的參數,去算出媒體對於服貿議題的傾向,以光譜的大小代表該媒體在 Facebook 上面的曝光程度,蘋果日報在這張「媒體傾向展現圖」上是遙遙領先其他同業。(以上所提相關的新科技運用,參考TechNews科技新報<原來短時間我們如此強悍:太陽花運動科技應用創新總整理>由作者整理)學生已大量地運用到大數據(Big Data)進行資料分析與圖像資料的建構。這些都是傳統主流媒體較少觸及到的地方,這場學運卻是把資料新聞學的內容與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在顯示出新媒體的輕便、快速、即時與互動的強大影響力。

科技決定媒體的未來發展 科技的改變決定媒體的發展與未來,這場學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立院議場的夾拖與iPad的組合,向全國與全世界直播太陽花運動的所有訴求。相形之下各大電視台的SNG車的現場轉播就顯得笨重而應變不及。 理論上,新媒體屬於新生代的「玩意」,1995年的網路泡沬化一度引起業界對這個新生媒體的功能與遠景產生疑慮,曾幾何時,新科技不斷地改變世界的生活與通訊,APPLE在賈伯斯1997年重新掌權之後,更多的整合產品推出,最引人注意的就是iPhone與iPad。這也是2005年蘋果公司同時進行兩個重大計畫,iPad的概念比iPhone還要早,但是iPhone的時代性意義卻是更讓世人矚目。在2007年在舊金山的麥金塔世界大會,賈伯斯介紹iPhone時便提到:「今天,我們將一口氣介紹三項革命一的產品。第一項是一台寬螢幕的iPod,而且電還有觸控的功能,第二項產品是一支革命性的行動電話。第三項則是一個前所未見方的網路通訊設備。」(艾薩克森《賈伯斯傳》,2011:653) 整合是賈伯斯最精采的本事,也是蘋果不斷創新的動力。新媒體可以說就是新科技整合的產物,這個產物有強大的網路連結,行動載具iPhone與iPad可以輕便攜帶,注定了使用者隨時都可以成為一位報導者或紀錄者,新媒體在這次學運中再次證明人人皆可以為記者。

成就新媒體崛起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結—雲端(Cloud)的建置。此中的佼佼者當推amazon的貝佐斯,amazon的網路服務是從2002年開始上線,最重要的就是彈性運算雲(EC2,Elastic Computing Cloud), 能在短短幾分鐘做出一定規格的運算,它是以小時計費,客戶可以利用伺服器個體執行自家的程式,不必再另行購買電腦。Amazon還可以幫忙個別公司打造內部通訊系統與獨立運作網路,並管理商品結帳、運送到其他零售商的流程。其實這就是amazon商轉模式的複製與輸出,更重要的還是雲端這一塊的潛力無窮。2011年amazon進一步地啟用「雲端硬碟」(Cloud Drive)提供給用戶將數位檔案上傳到亞馬遜的伺服器儲存。雲端服務除了快速的運算之外,還有可容納大量、巨量的資訊,這些對amazon來說又是一個「大數據」可以供自己參考,更可產生新的商機。

主流媒體的立場與主動權

這次學運中大量關於服貿/反服貿的訊息、論辯與評論,早就形成了一個大數據。主流媒體在現場直播上搶不過新媒體,四大紙媒在競爭發展即時新聞上雖然也在搶速渡,可是主權在學生,依然無法跑在新媒體之前;另外傳統媒體在原本優勢—內容深度與影響力上,應該可以發揮極大影響力。

然而,我們注意到主流媒體本身早有既定立場,對學運的反對╱支持在面與標題還有內容在在顯現,也成為學生直接討論的重點。甚至有學生打電話直接向反對的投書者或接受採訪的老師直接抗議或進行辯論,無形地透露學生積極在搶發言的主導權以鞏固學運的正當性。但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學生的咄咄逼人,有時也造成當事人的不滿。結果更容易激化雙方的對立,而難以討論下去!(意識形態明顯地在操縱著學運與反服貿的相關報導) 換言之,學生從一開始就抓緊話語權,使得主流媒體在搜尋新聞與評論的線索時,得從學生社群媒體,例如FB與PTT等平台上去深入探訪。主權與主動權都不在媒體手中,這也顯示出傳統媒體在這場媒體革命中屈居下風。若是再不思改變的話,未來前途更是堪慮!

抓住轉型契機的蘋果日報 整體來看,學運期間《蘋果日報》最站在支持學運的一邊,無論是新聞報導與評論,幾乎與學生的主張遙相呼應。更重要的是,失去壹電視的蘋果日報,雖無SNG車,但是行動裝置直播學生能做,蘋果當然也能做。所以在這24天的學運線上直播工程,在蘋果的電子報上持續不斷地播出,加上學生對蘋果的新聞與評論始終持著認同的態度,輕便的行動裝置直播,使得蘋果日報在媒體競爭市場上,找到轉型的契機。

其次,蘋果日報運用了美國西北大學與 Knight’s Foundation合作開發的 TimeLineJS 套件,呈現太陽花學運期間重要事件。TimeLineJS 能將新聞事件依照時間軸顯示,讓後來進來關心該議題的閱聽人,了解事情的全貌,以及整個事件前因後果。程式碼也放上 GitHub,採用 MPL 2.0 授權條款。學運中學生發行的《政誌》,〈服貿跑馬燈〉也是運用類似的時間軸概念來串流相關反服貿各類新聞的發展。這樣的新聞事件串聯與全紀錄也會是未來新聞報導的新方向。(蘋果日報也曾嘗試結合「開放街圖」圖資,連續呈現8天9夜大甲媽遶境的跟拍紀錄,同樣也是突破往昔有限版面的報導,讓整個遶境活動更完整而有序地報導出來,以方便讀者閱讀全貌)(參考TechNews 科技新報〈舊媒體的存活法寶!行動裝置的新聞革命體驗〉,由作者整理) 最後,蘋果日報在這場轉型實驗中,硬體是朝行動裝置強化,軟體則借重TimeLineJS套件,初步風評還不錯,後續發展還待觀察。在國外FB與Yahoo也各自推出的行動裝置新聞整合閱讀軟體,強化優質方便閱讀新聞平台以提供給訂戶更方便與更佳的瀏覽新聞環境,相信這也會是蘋果日報與國內其他傳統媒體另一場新的競賽戰場。

總之,新媒體不但帶動學運的聲勢與動能,更直接觸發國內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新舊媒體未來的發展與影響會是怎樣的生態,這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媒體產業新趨勢。

新媒體的優勢與衝擊 國內獨立新媒體「風傳媒」網站今年二月開台,成員多半是由中時與壹傳媒出身的資深記者,一心想要打造一條新的新聞路。在這次學運中,首次面臨最直接與強勁的創新IT洗禮,他們的優勢是有豐富的新聞專業與倫理,缺點是還不太熟悉網路上的互動與連結。在這次學運中學生的新媒體操作,同樣激化他們的新的報導方式與版面內容。風傳媒的嘗試與蘋果日報的轉型,都是傳統媒體改變體質的重要範例。對於傳播學院未來的教學方向與模式,也提供了最佳的參考。 整體而言,學運新媒體革命透露出:

一、新科技使用門檻的降低,讓人人都可以當記者,人人可以為報老板,人人皆可成為新聞(評論)的內容製作者與傳播者。

二、傳統新聞的守門與品質管理漸趨鬆動,在新科技的強大分眾性與互動性中,各自發抒己見爭取更多粉絲認同比面對大眾去說服大眾更容易,所以不論訊息的對錯,只講喜歡/厭惡與否,學運中學生刻意與政府、政黨保持距離,除了爭取話語權之外,相對地也在堅持自己這個太陽花運動的正當性。相形之下與黨政之間的溝通就比較難。

三、新媒體搶眼,速度快又即時,相形之下傳統主流媒體顯得笨重反應不及,同時影響力也顯然在下降,但是若是能結合新科技是可以找到轉型契機。 傳播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因應上述新媒體所帶來的衝擊與啟發,未來傳播學院的教學與發展方向,顯然得朝向:

一、加速新舊媒體整合,建構院級(甚至校級)新科技大平台,進行數位匯流與媒體整合,形成跨媒體的產製流程與傳播流程。

二、強化創新IT訓練,讓學生不但能熟悉未來業界工作場域與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熟悉新科技中找到創意,不斷在新科技平台上發揮自己的才華。

三、新聞內容是王道,嚴謹與客觀的新聞專業訓練與素養還是需要堅持,可是可以化繁為簡,在講求速度與即時性中,以簡潔的敘事能力,精確地報導事實,同時運用大數據進行調查與深度報導,讓事件真相能夠完整與全套地披露出來。打造媒體金字招牌。

四、兼顧大眾與分眾的經營,粉絲團是意見交換與互動的重要園地,以最接近的方式凝聚分眾共識,發展出更多串聯的可能性,藉以形成如同學運一般的共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