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55】遇見道外–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營紀實

2012年11月23日出發之前,在網路上做了點功課,驚訝地發現哈爾濱市全市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竟是全台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的1.5倍,但這不過就是一座副省級城市!這二十年來多次旅遊中國,真是驚嘆其城市人口之多與尺度之大,譬如說在歐洲自助旅行,翻開地圖,總已習慣並輕易掌握一點至一點所需花費的時間,但到了中國,這經驗完全不管用,那種過度巨大的街廓與道路,似乎脫離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特別是我們這種來自小國寡民的旅人尤其如此。 11/30工作營結束前幾天,媒體開始大篇幅報導世界首條穿越高寒地帶的高鐵,哈大高鐵(哈爾濱到大連)即將通車,而且最快3個小時可走完全程905公里(接近台灣南北全長的2倍),上個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後,「速度」正快速改變中國地景及生活方式。這座有著東方莫斯科之稱,又被日本殖民過的城市就是黑龍江省省會,如今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重點城市的哈爾濱,我們師生帶著忐忑與好奇的心情踏上旅程。 該次兩岸工作營的安排,主要得感謝對大陸嫻熟的兼任老師季鐵男及系主任梁銘剛的支持,從99學年度開始至今,季老師已為銘傳建築系四年級安排了兩次大陸工作營,第一次是中國最南的廣東科技大學,這次則是到了最北且天寒地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透過兩岸的交流,一則希望開拓學生的視野,二則為他們建立未來可能的人脈及競爭對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很容易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異性和同性),感覺很新鮮!特別是你如果單身,很有可能因此會認識到屬意的對象,不也是不錯的選擇嗎? 上學年度的廣東科技大學兩岸工作營僅一組人,約10來人,由季鐵男老師領軍,這次規模則擴大至四組,全班皆去,最後儘管還是有些許同學或經濟,或其他因素考量而未去,共出席了39位學生與3位老師,42人成行。期間因機位取得拆成兩團出發,11/23由我先帶一行人直飛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另一行人則隔天11/24由單世瑄老師領隊,飛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再轉搭巴士至哈爾濱,所幸風雪中一路平安。 11/25早上在哈工大建築學院禮堂舉行開幕式後,兩系混合編組後,就揭開工作營的序幕。11/24開幕的前一天,因為我們下榻的旅館離學院很近,再加上提前一天到哈爾濱,我就利用時間先參觀哈工大建築學院及逛了不少哈爾濱市區。聽哈工大徐洪澎主任描述,這棟明顯有著歐洲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是六○年代由俄國建築師設計,令人驚訝其極簡的美學,空間安排明顯帶社會主義概念,其他國家不易見到,即便在1949年以後由極左派思維控制的中國,相信也沒有保留很多這樣的建築,譬如說建築師將建築系看成一個生活的共同體(community),建築學院裡有自己的禮堂、體育館、餐廳、福利社、工作室、教室、辦公室等空間,所有師生像一家人般可在此共同生活,當然今天「共同生活」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不可能真正回到「城市」概念前的「村落」,人與人的關係緊密到可以守望相助、自給自足。不過即便如此,我覺得這棟房子仍然是迷人的。除了建築外觀簡潔、比例優雅外,室內也以機能為考量,多數地方只施以簡單的線腳,只有在中軸線上的大樓梯、儀式性的禮堂有較多的裝飾,但都還恰如其分。 早上在王岩老師的「哈爾濱城市歷史與發展現況」演講後就展開我們為期六天的工作營。 幾天來不是戶外調研就是窩在建築學院內禮堂二樓的閱覽室工作,或偶爾在禮堂外福利社買點東西坐在大樓梯旁的桌邊聊天。外面放眼望去都是皚皚白雪,裡面則充滿著趕圖氣氛但是大家還是跟哈爾濱的同學有說有笑的,儘管不時有嘻鬧聲,隨著總評時間的逼進,氣氛幾近緊張。徐明松和單世瑄老師巡迴在各組之間討論設計,也不時和哈工大老師交換意見,季老師也開始構思如何將道外華人生活出的空間轉置在展場的佈置上,指揮著工人在禮堂大門出口外的樓梯周圍廊道架設展架,想要使整個展覽有最好呈現。最後兩天,樓上樓下、禮堂內外熱鬧異常,沒有一個人是空閒的,不是在做模型,就是在建3D或者在換分析圖,哈工大福利社則生意興隆,不管是哈工大的學生或是銘傳的學生,都只能在福利社中消費,因為也沒有多餘時間出去吃飯或休息。評圖前一晚,每個人都是在禮堂中過夜的,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 經過五、六天的折騰,評圖當天,發現主導設計議題多數是銘傳的學生,這次哈工大參加工作營的學生都是研究所學生,以學生素質來說是優秀的,可能礙於環境或資訊缺乏,應該是哈工大的學生沒有操作過都市設計這類的議題,讓他們沒有機會掌握更多工具及細膩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讓我們有更多發揮的空間,並增強了自信心。這多少也證明了教育的重要,任何學生只要在對的教育下,肯努力,都是有機會的,但是哈工大的學生,在軟體的應用上比我們這邊更加熟練,他們建模畫圖的速度也十分的快速,這是我們銘傳學生要跟他們學習的。 評完圖,哈工大設宴款待所有參與工作營的師生。和東北人吃飯既興奮又害怕,記得第一次與哈工大的學生聚餐,在大夥盛情下,喝就得乾杯的習俗,已知道了這地方喝酒的特別習俗,也了解到他們的酒量是多麼的恐怖了,果然最後晚宴,哈工大師生輪流敬酒,已不記得喝了多少哈爾濱啤酒,記得不斷上廁所,而銘傳學生也不知道倒了多少個,撐到宴會結束,我們又成群結隊去唱KTV,做最後歡聚,大家依依不捨的。經過了十天的相處,不管是哈工大的學生或是銘傳的學生,道別總是讓人十分的捨不得。 回旅館已經不知道是凌晨幾點了,而清早5點30分就要啟程回去台灣。懷念徐洪澎主任的果斷熱情、史立剛老師的幽默穩健、董宇老師的率性與活潑,當然還有隨時熱心提供協助的朱瑩老師。雖然因工作營的關係我們僅走訪哈爾濱城市少數地方,幾乎都是待在哈工大,但是哈工大師生的熱情款待,相信是認識哈爾濱最好的開始。 當然我們也感謝系上為我們特別的安排,覺得這個工作營真的是一個讓我學到很多,希望下次機會快來。 11/26晚上我們看了一場具有東北特色的表演「二人轉」, 表演通常是由一男一女表演順口溜、講笑話、模仿名人唱歌、絕活等等。在看表演以前我們問了哈工大的學生關於二人轉好不好看之類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是,一定要當地的人才看得懂!因為很多俚語的笑話我們會聽不懂。 果真哪晚,我聽得懂的笑話沒幾個,只知道大家在笑的時候就跟著一起笑,而且劇院裡面很多人進進出出不斷擋住視線,整場都非常熱鬧。結束後,大家討論著剛剛所看的表演,才知道大家都一樣「有聽沒有懂」跟著全場一起笑就是了。出了劇院,我們遇到來哈爾濱的第一場大雪,大夥兒興奮地仰躺在雪地上。 我們先從1913年一個人口普查說起,當時中東鐵路人口普查顯示城市人口的種族比例為:俄羅斯34,313人、中國(包括漢、滿族等)23,537、猶太5,032、波蘭2,556、日本696、德國564、韃靼234、拉脫維亞218、喬治亞183、愛沙尼亞172、立陶宛142、亞美尼亞124,其他還有少數克里米亞卡拉伊姆人、烏克蘭人、巴什基爾人,和部分西歐人,共有68,549人,包括53個民族、45種語言,從以上的人口描述就可以發現哈爾濱不同於其他國家之處,就是在於在哈爾濱這塊地區的外國人竟然多過於中國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最熱鬧的中央大街時會宛如在歐洲的某個城市,如果沒有偶爾出現的漢字,根本不會相信這裡就是哈爾濱。這也難怪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稱。1920年左右俄國人開始建造的哈爾濱市在松花江南側的道里區,之後就逐漸往東南擴散,成為以外國人生活的老城區。隨著商機發展外地華人漸漸往哈爾濱移動,經濟環境好的或許可以住道里區,沒錢的勞工階級只好住在今天靠松花江畔東側的道外區(意指城市外面);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外區也漸漸繁榮起來,華人賺了錢之後開始也蓋了一些像樣的房子,所以這裡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西混雜的區域,當地人稱這是中華巴洛克,但其實這都只是媚俗的表面,因為房子外觀「仿西」只是面子,真正裡子還是當地人在此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這些房子裡面中庭可以讀到真正生活後的建築形式,自己是業主,自己找工匠,也用心的建築技術來施作自己的房子。 工作營的主要研究內容:道外的微觀策略。我們是透過現象學式的調查,了解道外這塊區域居民的實質生活方式以及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市的形成,希望能夠找出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城市過度由上而下介入的策略。工作營就在凜冽寒風中展開踏勘與調查,只是第一次的下午戶外調研,大約兩小時,真是讓我們這些來自於亞熱帶國家的師生吃進了苦頭,就連當地的哈工大學生都說了不只是你們會冷,連我們東北本地人都覺得冷了,大家都徹底的凍僵了,最後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蟄伏在市內有暖氣的地方。哈爾濱很多東西不像台灣城市的方便,幾乎沒有24小時的連鎖便利商店,也沒有像85度c咖啡店到處都有,只有連鎖的星巴克咖啡在中央大街上面出現而已。在哈爾濱冬天除了寒冷之外,還有路面上已經結冰的雪讓我們地滑難行,再加上當地汽車多不遵守交通規則,也可以說幾乎沒有人在乎交通規則更讓我們無法適應,據說英國人來哈爾濱參加工作營都不太敢過馬路,最後還得當地人引導才行。台灣人適應環境能力強,才兩天時間大多數同學都像是半個哈爾濱人了。不過講到了城市的適居性,台北可能還真的是世界上排的上名的,但就只是醜了些。儘管哈爾濱城市現階段是有待改善,但是哈爾濱人的率直與熱情,會讓我們忘記了這些缺點的。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是中國985工程學校第一期列入重點高等院校。不過在談這些之前我們得先談談哈爾濱的歷史,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多數城市也有數不完的過去,但是像哈爾濱這樣的城市卻是因為一條鐵路而逐漸發展而成的,自古以來不多見,相較於其他地方的城市,她也顯得年輕。自從清光緒沙俄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1896/6/3),並獲得中東鐵路的修築全,這即為哈爾濱建城之始。 1898/6/9沙俄經過調查探勘決定將鐵路工程局設在哈爾濱的松花江畔,緊接著時序來到了1920年,原本的鐵路工程局決定改名為中東鐵路局,並且創辦了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目的是為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是為了快速發展城市的濫觴,當然都是為了鐵路維修能夠順利地進行,這所學校就成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最早,也是最具現代化的工業學校,當時的鐵路沿線要蓋許多建築,所以建築專業技能就成了草創時最早的科系,當時創系全名為「中東鐵路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鐵路建築科」。中間再經過日本(1933~45)一段殖民時期,1949年前教學方式一直受到俄式與日式教育的影響。西元2000年後則調整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至今,並名列中國建築專業學校的老八校之一,與與同濟、清華…大學齊名。 這一次跟哈工大的交流,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也很榮幸,也很感謝季老師和系上的安排才有這樣的機會。從這一次的交流可以發現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思考模式,與中國大陸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兩邊都各有優缺點,在我們交流結束後回到台灣看看自己在做的題目,會發現思考的東西和方向,和在去哈爾濱之前會有些不同,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次交流的目的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