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09專題】從歐美經驗 反思通識課程再建構-2

英國高等教育的沿革 探討英國高等教育,通常會以牛津、劍橋為典範,因為這兩所具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大學的影響力不只限於英倫三島,還遍及全球。它們原是為培養神職人員而設立的,也旁及於當時的封建貴族子弟、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與社會精英。 中世紀歐洲大學的自由民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很自然地轉型成培養未來貴族紳士素質的教育內容,貴族子弟不必仰賴大學提供職業的知識訓練,他們是要學習紳士風度,建立人脈關係。因此,牛津、劍橋的教育內容不大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這正是自由民教育的理念。源自古希臘的自由民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與職業應用毫不相干。這觀點到了十九世紀的英國更登高峰。牛津大學副校長Copleston, E. 甚至說:任何教育如果要為孩子訓練特殊生涯知識,就是自私、墮落的。 心智與德性的提升遠比物質生活的進步來得重要,大學要傳授的是通達的知識。1852年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主張:為知識而知識。求知識不是為了外在實用的需要。知識不是手段,因為它本身就是目的。 隨著封建勢力的式微與科學不斷發展,紳士教育自然得讓位給現代教育。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法國大學體制產生質變,並遍及歐陸其他國家。封建國家一一轉型為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民族國家,大學的控制權逐漸從原本宗教教會轉變為國家機構。1688年的英國光榮革命雖然並不徹底,但已開始步入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制度,牛津與劍橋大學雖延續原先的教育理念與運作模式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民主浪潮終究慢慢擴展,封建貴族還是逐漸流失,十九世紀英國高等教育因此起了變革。 本來,近代科學革命始於十六世紀的哥白尼日心說,而到十七世紀牛頓力學的建立終告完成。英國是牛頓的故鄉,科學革命對英國大學的衝擊早該發生,只是,牛頓的科學革命在英國被基督教義整合了。基督教神學認為,牛頓科學並沒有否定上帝的存在,牛頓所發現的自然規律原是上帝的創造,於是發展了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用來化解科學革命對宗教的挑戰,使得由宗教主導的高等教育可以不理會科學革命的衝擊,甚至不教授科學知識。 但是,科學知識已經遍及歐洲大陸的大學,整個歐洲的科學發展也逐漸超越英國。十八世紀的科學中心已移到法國,十九世紀初德國更是異軍突起。法、德兩國的科學並未被自然神學馴化,它們被納入大學教育題材中,指導生產技術,從而提升經濟實力。感受到其他國家對世界霸權的挑戰,英國的資產階級遂醞釀高等教育的改革。 1859年另一個科學革命:達爾文的演化論發表了,人類是其他物種演化而來,並非聖經所言,是上帝依照自己形象所創造出來的。這個衝擊已經難以再用另一個自然神論化解,它削弱了宗教的控制,導致英國大學教育全面改革,以培養紳士為主軸的自由民教育被放棄,連帶通識教育也式微了。在此衝擊下,歐美大學或是轉向研究型大學,或是重視農工技職的實用教育,或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多元自由選修教學,通識教育的重生,來自解決社會內部分化的需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