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認大陸大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台就讀的政策,終於在激烈的政治立場爭吵聲中開始實施。長時間反對者將此無限上綱的推為政治議題,脫離現實的討論,讓這個問題造成社會焦慮,但基本上各界是持正面的態度以對。教育部在這種氛圍下,採取由嚴到寬的漸進式開放,初步僅承認41所985大學之學歷,並只開放2000個招生名額,總算是一種雙方尚可接受的妥協,並且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否合理及有效,則有待時間的考驗。

本校多年於國際學生招募與教學的經驗,獲得台灣教育界高度肯定,因此於首波的陸生招生名額中,獲得最多的大學部招生分配數量,是對銘傳多年的辦學努力與成效,給予正面肯定,同時也冀望透過銘傳的教育經驗與口碑,為首次的陸生招生建立一個典範。目前學校已透過大陸之結盟大學管道,針對本科生及高中生兩類生源,多方宣導銘傳在辦學的績優表現,不僅有利於招生之工作,也更能擴展校譽。依照目前的反應,讓我們有信心能夠吸引到高素質的學生來校就讀,並帶動校園的新活力。

長久以來透過短期的交換學習,台灣的大學在科技、創造力及民主自由的氛圍方面,對陸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辦學上重視學生的基礎核心能力、通識教育與人文素養等,也是台灣對外招收學生的優勢,因此各校莫不冀望由此能”搶”得優秀人才為己所用。維持這些傳統的辦學優點,輔以積極主動出擊,是讓台灣大學維持競爭力,吸引優秀陸生來台就讀的利基。因此在校園學習環境的營造上,學校需要健全相關的輔導措施,解決因思想觀念所衍生出的生活管理、學習互動差異,讓陸生與本地生能自然互動,學習彼此的優點。另一方面,大學在面對少子化衝擊,各國大學之高利誘招生作法,則又反向的吸走台灣優秀學生,但我們毋須害怕學生被搶走,而是應思考是否有吸引外生的能力。

人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承認大陸學歷可視為扭轉封閉民粹的開端。要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大學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由招募優秀的大陸學生開始,帶動校園的活力,提升大學的競爭力。而人才也是國界與國力的延伸,台灣應該鼓勵自己的學生勇敢走出去,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不要阻擋;同樣地,也應該不畏懼大陸青年來台就學。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與互動,將有助於良性的競爭,並進一步促成互信的建立及正確的認知。人才不是商品,商品需要保護;人才需要的是競爭與學習,兩岸的學歷承認及相互招生已是無法阻擋的趨勢,遵循目前的政策方向,讓台灣的教育競爭力再度提升,不僅創造教育經濟上的利益,更能維持人力之素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