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787】對外華語文教學的5C目標-3

4C Comparisons 比較 研究文化教學的學者通常將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當作第一文化,把學習者目標語文化當作第二文化,學習者區別第一文化和第二文化的特徵和內容當作第三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清楚說明華語和學習者母語的不同,中國文化和學習者母語文化的差異 (即:第三文化),也就是說當學習者生了解了華語和他們母語、母語文化的不同,他們才有可能學好華語。 通過對學習者的本族語言和文化與所學的語言和文化作一系統的比較,我們就能描述在學習中可能會引起困難的模式。如在人類的空間概念上有一個共通的現象那就是好是朝上的,壞是向下的。如華語表達喜愛感覺,多以「心」來形容,如滿心歡喜、心花怒放、心想事成、心有靈犀等。 在描述不好的感覺或負面情緒時,卻以「腹」或「肚子」來形容,如滿腹辛酸、滿腹苦水、一肚子火、一肚子委屈等。心在上,肚在下,這類用法和好是朝上的壞是向下的相符合。但中國人為為甚麼說「上學堂」「下廚房」而不說「下學堂」「上廚房」? 這就和傳統社會中「君子遠庖廚」有關了。 英、美學習者往往用不同音節輕、重、強、弱的英語節奏讀華語,而忽略華語一字一音的節奏及四聲的韻律,自然唸起華語就會洋腔洋調。此外,英、美學習者若了解中、英詩中不同的語法,就更能體會中、英詩的奧妙。比如中國傳統詩中沒有數詞、代名詞、連結詞、時態,但正可表現電影聚焦效果、無我的境地、及瞬息萬變的外在世界的永恆。 由於語言與文化之間關係密不可分,華語教師在進行華語文教學時,需要了解跨文化之間的差異,透過文化教學上的交流分享,外籍學生才要能掌握到華語用法及華文化。 5C Communities 社群 學習者應將課堂上學到的華語應用於社群與國際多元社會,將中華語言文化溶於日常生活,成為終身學習者。 這個標準聚焦於學習者把華語視為溝通的工具,落實在生活各層面:如在學校、在社區以及海外。有些華語學習者就和他們學習其他課程一樣,僅僅是為了完成畢業的需要;有些學習者是希望能在國際市場上找到一個有報酬的職業或是在政府機關服務;有些學習者則是對智力的挑戰有興趣,或是在掌控多樣的華語帶給自己認知上的利益。藉著發展新語言穩定的程度,學習者可使用這技巧更擴大資訊的吸收範圍,所以他們可以繼續深入增進個人生活的探索,尤其藉由多變性的娛樂獲得多樣的資訊及資源。 語言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活動。當學習者跨出4C的教室高牆,走到課堂外,將會體會到一片海闊天空,操之在我的樂趣。學習者在他們的休閒時間中進行閱讀、聽音樂、看電影及電視節目,進行跨世紀、跨文化的多元溝通。有些學習者可能有機會去旅遊、去學習、去打工、去參與結合學習及服務的志工、從事社區服務,多方面創造而用華語溝通的機會。有了這些跟他人互動的經驗,更可以進一步地去發展他們的語言技巧,進而提升對文化的了解程度。網際網路更使得學習者利用部落格、MSN、Facebook、Twitter、Skype等管道,無時、地限制的參加多種線上社群 (on-line communities) 的活動。 由上面5C目標及準則的說明,我們在華語教學中,應用溝通、文化、關聯、比較、社區的5C 目標教學的理念,體現在教學中,且將此理念延伸、超越,讓學習者成為終身學習者。 今天華語已經不僅僅是能夠承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東方語言,更是一種能夠把握未來機遇的新強勢語言,如果說是經濟的發展促成了今天學習華語的熱潮,那麼反過來說,華語的推廣也必將為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研究語言運用原則與5C目標教學,將積極促進華語教學的發展、加強中外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以為攜手共建語言之橋、共同發展人類多元文化而努力。 華語文教學系主任/楊小定

發佈留言